“真神奇!打官司可以不用實體物證了。”11月9日,在嘉興市南湖區人民法院審判庭,一起童車知識產權侵權案件的當事人見證了自己提供的實體物證轉化為3D物證的全過程。
現場,辦案法官在電腦上打開嘉興市中級人民法院自主研發的E嘉區塊鏈物證管理平臺,拿起手持掃描儀對準涉案童車進行360度掃描,幾秒鐘后,童車的3D影像就清晰地展現在顯示屏中。“今后如果再次開庭,法官可以直接通過審判系統調閱物證,共享給當事人查看和比對,不用再人工移送。”嘉興中院知識產權審判庭副庭長張濤介紹,應用人工智能、激光探測、三維視覺算法及建模等技術重構的虛擬物證模型,尺寸精確度達到毫米級。
近年來,知識產權案件逐年增加。相較于普通民事案件,這類案件特別是專利權、商標權等侵權案件,往往有大量實物證據。經年累月,各地法院不僅物證倉庫“物滿為患”,實體物證也存在存儲難、管理難、查找難等問題。為解決這些難題,嘉興市中級人民法院在全省首創智能物證管理新模式,實現實體物證數字化保管。杯子、玩偶、雕塑等體積較小的物品,可以直接在電腦或手機屏幕上3D呈現;桌子、車、房等較大的物品甚至場景,還可以用激光3D或VR技術一比一還原。
“物證掃描完成后,將上傳到區塊鏈平臺固證,當事人可以把物證領回自行妥善保管,如訴訟時有需要再提供。”張濤說,3D物證保存后會自動生成一個唯一的二維碼,法官和當事人能隨時隨地掃碼查看,突破了過去物證只能當庭查看的限制。另外,為確保物證信息存儲安全,該平臺與最高法院司法區塊鏈平臺、浙江法院審判信息系統等無縫對接,數據不能篡改,也不會丟失。
“這是我省法院堅持‘整體智治’理念,推進司法審判與信息技術融合發展的一大嘗試。”省高級人民法院相關負責人說,今后將在試點成熟的基礎上考慮全省法院推廣。
來源:東方財富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