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參加一個有5G技術專家,師范大學教授,教育科技公司等跨領域人才組成的小型座談會。大家圍繞5G和AI等技術快速發展的時代背景下,教育創新這個話題暢所欲言,三個小時的思想碰撞,既給我許多啟發,也引起我的深思。
思考一:教育的本質是什么?
我認為,在談教育創新這個話題之前,特別是實施教育創新之前,我們必須要想清楚,教育的本質是什么?
教育,是人類社會發展和進步的核心推動力。在人類社會漫長的發展過程中,可能會在不同的歷史階段,或者東西方的地域與文化的差異,對教育的理解也會略有不同,但主要的內容基本相同。
在西方,教育一詞源于拉丁文educate,前綴“e”有“出”的意思,意為“引出”或“導出”,意思就是通過一定的手段,把某種本來潛在于身體和心靈內部的東西引發出來。
我個人愚見,教育的本質是:培養一個人的主動學習能力,培養一個人的獨立思考能力,培養一個人動手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一個人積極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思考二:教育創新為了什么?
在明確了教育的本質之后,我接著談一談教育創新為了什么?關于教育創新的目的,相信很大一部分人都想到了考更高的分數。
我覺得這樣的想法太狹隘了,就像以下這個笑話:一個餓了幾天的人,遇到一個法力無邊的神仙,神仙問他有什么愿望,說出來馬上為他實現。這個人不假思索就說:我要十個饅頭。很可惜,他本來可以選擇成為富翁、將軍、智者,哪怕成為一個包鋪的老板,也有吃不完的饅頭。
在5G和AI等技術快速發展的時代背景下,技術與教育的融合創新,可以帶來許多學習方式和教育模式的創新,但偏偏有些人只想到了“提分”,實在令人遺憾。
還有,最近看到一些AI技術公司在介紹產品時說,通過人臉識別、語音識別,動作識別,甚至是表情識別,分析判斷學生上課是否認真,有沒有開小差等等。
我認為,這不是教育創新最需要的技術。首先,學生不可能整節課都全神貫注。其次,學生在課堂上偶爾的發呆,可能是在思考,是在想象,而不是在開小差。最后,好的教育是因材施教,是引起學生的興趣,引導學生思考,引起學生思想的共鳴,而不是標準化的評測。
特別強調的是,AI技術不應該用來監測學生上課認真不認真,更不能用來評測老師上課的質量,因為教與學的過程,既是知識傳授,也是思想的啟發,既要引起學生的興趣,又要引導學生思考,使學生產生思想的共鳴。現階段,AI評價不了老師的教學質量,也不能用工業化的標準來評價老師的教學質量。
思考三:技術如何賦能教育?
我理解的教育創新,從大的方向來講:借助5G、AI、AR、VR等多種技術,把目前已知的宇宙真相,通過宏觀的、微觀的、直觀的方式展示給學生,讓他們知道宇宙蘊含著無窮無盡的秘密,激發學生的探索精神,鼓勵他們主動探究事物背后的原理。
小的方面,可以從幾種主要創新技術在教育領域的應用層面進行分析:
第一,AI技術。 AI技術的核心優勢在于數據采集,數據分析和深度學習。我們要借助AI技術的這些優勢,逐步分擔一些傳統教育過程中的背誦、記憶、計算、分析等機械的、重復的、繁重的任務,從而為學生和老師“減負增效”,騰出更多時間用來思考、探究和實驗。
第二,5G技術。 5G技術的核心優勢是高速率、低時延、高連接。我們要借助5G技術大力發展在線教育、雙師學堂,以最快的速度拉近全國老師與學生的距離,實現全國老師和學生的交流,實現全國教育資源共享,讓更多的孩子通過教育改變自己的命運。
第三,AR/VR技術、體感技術、MR技術。 AR/VR技術,體感技術、MR技術的核心優勢是創造情景式、沉浸式的學習體驗,我們要借助這些互動技術,把一些深奧的、枯燥的、難懂的知識(例如:自然、物理、 化學,生物等學科知識)由淺至深進行剖析,讓學生直觀地看到這些抽象知識的原理,從而不再依靠“讀書百遍 , 其義自現”。
結語:
技術的迭代與創新,確實賦予教育越來越強的能力。但在教育創新的過程中,我們一定要謹記教育的本質,認清技術的角色定位:它是一種工具和手段。
“藝高為師,德高為范”,在教育過程中最核心的要素老師,老師的價值在于因材施教,在于思想的啟蒙,在于價值觀的引導和塑造,重視技術而忽略教師價值的教育是沒有溫度,沒有靈魂的。
來源:AR體感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