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7日,第六屆中國國際“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總決賽在華南理工大學開幕,共有513個項目從國內外4186所學校的147萬個項目中突出重圍,成為總決賽現場比賽項目。其中,北京有21個項目入選,這些項目聚焦5G、AI技術、芯片等前沿熱點領域,將代表北京爭奪大賽最高獎項。
當前,“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已經成為覆蓋全國所有高校、面向全體大學生、影響最大的高校雙創盛會。本屆大賽由教育部聯合11個部門和廣東省人民政府等聯合主辦,以“我敢闖、我會創”為主題,共吸引了來自國內外117個國家和地區、4186所學校的147萬個項目、631萬人報名參賽,報名參賽項目與報名人數上再創歷史新高。
從今年3月大賽啟動到9月舉辦復賽,北京賽區累計參賽項目7634項、參與學生38888人次,經過網審初評以及復賽、決賽,共評出一等獎項目95個。本屆大賽期間,本市各參賽單位有112個項目對接全國52個貧困縣,有185個項參加“青年紅色筑夢之旅”賽道。
大賽組委會信息顯示,國內外513個項目可參加總決賽現場比賽;其中,來自北京賽區的項目共21個,含高教主賽道16個、“青年紅色筑夢之旅”賽道2個、職教賽道1個、萌芽賽道2個。
記者梳理發現,北京高校入圍總決賽的項目大多聚焦5G、AI技術、芯片、機器人、VR、AR等前沿熱門領域。
其中,清華大學的“高能效工業邊緣AI芯片及應用”為學校科技成果轉化項目,它致力于用人工智能芯片及算法,為百萬億級工業場景的泵機、電機、壓縮機等工業動設備制造商和使用者,提供跨品類、全棧式的設備管理智能物聯網解決方案。團隊自主研發了世界第一款支持全稀疏度人工智能芯片Sticker系列,實現了工業場景下的高能效邊緣計算。
北京理工大學的“耐德佳:頭戴顯示光學解決方案全球領先者”項目致力于提供增強現實(AR)及虛擬現實(VR)智能眼鏡光學模組的設計、研發、生產及技術支持,研發團隊擁有十余年增強現實及虛擬現實的設計研發及生產基礎,在增強現實智能眼鏡光學模組設計研發方面有百余項專利及近百篇國際一流學術論文。
今年,本市以舉辦比賽為契機,推動高校深化創新創業教育改革,一方面加強校企間合作,充分利用現有大學生創業園、創業孵化器、風投機構等優質創業資源,遴選優秀學生進入創業實踐場所;另外一方面,通過大賽促進校內創新實踐基地、校外人才培養基地等實踐教學資源面向學生開放,促進資源在高校內集成、院校間共享;同時,推動創新創業教育課程改革,引導高校開發體現學校辦學特色的創新創業課程體系。
本市已構建“一街三園多點”的創新創業孵化體系,為學生創業提供咨詢、輔導、培訓等全方位服務,并與大賽形成聯動機制,入駐“一街三園”的優秀大學生團隊可不經校賽直接進入市級復賽網評,取得市賽一等獎和國賽金銀獎的項目優先入駐“一街三園”。
北京高校和科研機構密集,在前五屆的“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總決賽中屢創佳績,5年間總計拿下116枚獎牌,其中3個項目獲得冠軍、2個項目獲得亞軍、2個項目獲得季軍,另有109個項目獲得金、銀、銅獎。
來源:北京日報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