虛擬現實技術作為引領產業變革的重要力量,是下一代通用性技術平臺和下一代互聯網入口,必將加快重構人們的生活、學習和思維方式。如何為這個新技術發展找到新模式,推動新技術的健康發展?6月3日,在第九屆中國網絡視聽大會的“VR視聽前沿發展論壇”上,業內專家學者共聚一堂,以《智能視聽與未來媒體》為題,探討VR視聽前沿發展事。雖然VR在當下的應用還不夠普及,但其潛力無限。與會嘉賓認為,技術的革新讓VR的發展勢不可擋,讓我們的生活變得更加美好。
沉浸式互動 帶來豐富視覺體驗
西南交通大學人文學院院長、教授石磊至今記得當年電影《阿凡達》出來,給人帶來的震撼視聽感受。在他看來,VR是一種技術、藝術和傳播的融合,是文化視覺轉向的新特征。在國家廣播電視總局廣播信息網絡中心副主任、中國網絡視聽節目服務協會副秘書長韓肖鵬看來,在新技術的浪潮下,AR和VR成為連接虛擬和現實的一座橋梁,媒介更成為人體的延伸,給人們提供一個更美好的未來。
誠然,當下不少VR作品改變著人們的生活,帶給人們更為豐富的視覺體驗,而創新型的故事敘述正成為VR的前沿發展陣地。快手音頻技術部播放器負責人蒼鵬就介紹,當下,不少創作者就在快手分享相關內容。在“快手全景視頻月度榜單”上,來自博主“VR一姐”的全景視頻播放量達到了4.13億次。同時,快手聯合故宮打造的“故宮賞秋全景直播”觀看人數也超過了1000萬。更多創作者將一些經典影視劇制作成全景視頻放在平臺,比如《千與千尋》等,相較于之前,這些全景式作品提供了新的展示視角,受到不少觀眾的追捧。
深耕VR,給人們帶來新視聽感受的,還有封面新聞。封面新聞副總編輯崔燃介紹,封面傳媒經歷了三次內容技術跨越。第一次,是在2017年,在全國同類媒體中首批使用了2K+4G的高清網絡直播生產技術。第二次技術跨越,是封面新聞把短視頻新聞、微記錄等視頻新聞產品形態,作為首要的新聞產品進行打造。第三次技術跨越,是封面新聞開始將XR技術、三維技術等可視化新聞技術應用于視頻新聞生產制作。“這一次技術跨越,標志著,我們完整的形成了全場景可視化新聞的生產體系。”他舉例,今年封面新聞進行的蘇伊士運河擁堵報道,就是一篇比較典型的全場景可視化新聞報道,讓讀者深入感受新聞事件發生的場景。對于這樣內容技術發展,封面新聞顯然步履不止。在通過三次技術賦能,建立了全場景可視化新聞傳播體系后,封面新聞又開始通過XR和三維技術,探索更廣闊的傳播渠道和內容的外延。
未來產業布局 深耕VR生態型模式
“VR是一種構建場景的全新未來媒介,它提供一種沉浸、可互動的場景,除了創造現實的場景,還能創造一種虛擬場景,或現實增強場景的共享。”在北京師范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學術委員會主任、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喻國明看來,VR不僅是要開放,而且要形成自己的價值閉環。未來的產業模式,是對內容、技術和商業運營的整合。對于有意做大的VR廠商,布局生態才能在未來占據優勢;而對于無力布局生態的廠商而言,可能內容是VR產業鏈上極具價值的一環。
對于“生態型”VR產業布局,新浪微博副總編輯、微博智庫主編汪抒很是認同。他提到,現在VR生態系統正在逐步完善。他舉例 ,現在越來越多創作者把自己的作品放在各類傳播平臺,進行傳播,實現一個電商流量的轉換。同時,他提到,為了讓VR具有更強的交互性,當下需要對VR技術的底層數據進行改善。比如打開微博,用戶可用微博上嵌入的相機鏡頭來進行VR拍攝,“不過,這樣一個產品成本很高,所以它不像我們制作表情包那樣便捷!”現場,他提出,如何將硬件做得更加便捷和移動化,讓VR技術和現在移動端的產品結合,比如和手機、手表結合,需要人們繼續去探索。
來源:川觀新聞SCO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