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源:網絡
當父母想通過網絡搜索育兒的最新信息時,會發現自己正陷入兩難:一邊是滿屏的“世界正在懲罰沉迷玩手機的父母”“硅谷精英早已讓子女逃離屏幕”……越看越讓人焦慮,只想第一時間回家蓋住所有的屏幕;一邊是“游戲讓學習上癮”“App提高學習效率”……讓人難以分辨這究竟是植入的軟廣告,還是確有其事。想做負責任的家長?數字化時代的育兒,控制兒童接觸屏幕的“安全劑量”,是家長不得不學會的功課。
調查顯示,現在的孩子第一次接觸數字媒體的平均年齡是4個月,最早的甚至從嬰兒時眼睛能聚焦到鼻尖距離就開始了。而在1970年代,這個平均年齡是4歲。
無處不在的“觸屏”,給新一代家長帶來了數字化育兒的新困擾。
對于這些生于數字時代的孩子,如何平衡數字媒體與現實生活是每個家長都關注的問題。隨著5G時代來臨,與電子產品正確相處成為每一個人的必備素養,高效利用信息技術學習、工作和生活,也是個人成長和獲得成就的關鍵能力。
數字化時代的育兒問題不僅關乎孩子,也關乎家長
根據一項上海地區3歲兒童屏幕時間現狀調查顯示,來自16個區的20000余名3歲兒童,平均每天接觸屏幕時間為2.7小時。屏幕正在“走近”不會說話的寶寶。作為父母,不得不開始認真思考,該如何對待孩子使用屏幕的問題,然而現實卻相互矛盾。
《兒童電子屏幕指南》的作者安雅·卡梅內茲深入訪問了500個不同社會群體的普通家長,詢問家庭屏幕使用時間、場合、規則。結果顯示,學齡兒童每周使用電子媒體的時間超過了除睡覺外的其他任何活動,包括上學時間。有一半學齡兒童的家長認為,自己的孩子在屏幕上花的時間太久了。同時,家庭中成年人使用電子媒體的時間,也超過了其他任何活動。這意味著關于屏幕的問題不僅僅和孩子有關,也關乎成年人自己。
雖說上一代人童年時期普及的電視機也曾給社會帶來過類似的育兒焦慮。但是,今天的設備都是可移動且有觸摸屏,即便是嬰兒,也能夠非常直觀地與屏幕進行交互。成年人也不斷被一堆新詞匯包圍:增強現實(AR)、虛擬現實(VR)、人工智能(AI)、混合現實(MR)、物聯網(IOT)……未來,也許在這些新詞匯構成的全天候虛擬生活中,數字體驗將無處不在。小屏幕引發擔憂在所難免。每一個認真負責的父母,都在思考和學習孩子使用屏幕的功課。
屏幕不是高科技“奶嘴”,兒童使用電子屏幕存在“安全劑量”
當孩子哭鬧不止時,如果給他玩手機或iPad,則世界瞬間恢復安靜。現在,針對幼兒設計的動畫小短片,有不少包含習慣養成、生活常識等益智元素。不少家長習慣用手機或iPad哄孩子,這樣既省心又方便。不少家長認為這還可以成為良好的學習工具。因為有研究顯示,電子媒體對閱讀能力、上學意愿、專注力和學習成績有顯著的正面影響,是加強家庭紐帶、鼓勵孩子探索世界、進行創造性表達和娛樂休閑的重要資源。
但這些看似有道理的說辭卻未必成為現實。根據中國八省市4歲以下兒童調查顯示,2歲以上兒童看屏幕的比例為93.2%,其中看電視時間大于等于2小時的占19.9%。與不看屏幕的嬰幼兒相比,每天看屏幕時間不低于1小時的嬰幼兒,其就寢時間推遲、入睡潛伏期延長、夜間睡眠時間縮短。屏幕時間過多可能導致兒童語言能力評分下降。有專家提出,許多兒童看電視或玩平板電腦時間過長,擠壓了他們的睡眠。
屏幕難道已經變成了高科技“奶嘴”?專家提出,兒童的屏幕時間存在一個“安全劑量”。
現有研究表明,成人智力水平的一半是在4歲前發展起來的,因此,早期的促進發展措施可以提高今后的智力發育水平。有兒科醫學專家表示,兒童早期是發育的關鍵期,尤其對今后成長和學習至關重要。重視兒童早期發展,家庭是核心。2歲以下的兒童不建議接觸屏幕,2歲以上的兒童使用屏幕應選擇教育類內容,且在家長陪伴下進行,時間控制在1小時。
卡梅內茲認為,屏幕和睡眠必須分開。睡眠質量低和睡眠不足會加重與屏幕時間相關的所有負面表現。限制孩子晚上看屏幕的時間能直擊兩個最大的育兒風險因素:超重和睡眠;另外,它有助于遏制過度使用電子媒體的傾向。
卡梅內茲建議,睡前一個小時不能使用任何電子設備。孩子的房間里不要放電視,不要養成睡前看電視的習慣,夜里不要把移動設備放在臥室里。如果需要的話,不妨安裝一臺帶斷網功能的路由器。
家長如何教會孩子正確使用屏幕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兒童使用電子媒體的習慣通常在學前階段就奠定了,這也是家長對孩子控制力最強的階段。同時,家長對技術產品的態度和自律對青春期及之后的孩子有顯著的正面影響。現在,很多家長都會給孩子設定看電視的時間,到點就關掉。堅持原則是最重要的底線。家里的每個人,都應該遵守某些時間不看屏幕的規矩,比如全家人吃飯的時候。家長只要第一次阻止了孩子的無理取鬧,以后就好管了。
被多數家庭證明行之有效的方法有如下幾種——
有些家庭對屏幕時間“約法三章”。這一招適用于任何年齡段。
因為時間是一個明確的、容易理解的指標,而且有越來越多的應用和設備自帶設置選項可以幫助我們限制使用時間。從2歲到高中期間,不妨把目標設為:平日每天最多1到2個小時(不包括用計算機做作業的時間),周末每天最多兩個小時。
如果不希望限制時間,那可以從優先事項和警報信號入手。規矩不要死板僵硬,最好和孩子一起設定規則和優先事項,尤其是對大一點的孩子。
優先事項如:每天都要做戶外運動;飲食要健康,用餐環境要安靜,沒有讓人分心的東西;要與家長、其他關愛他們的成年人和同齡人有面對面的互動;很可能還需要克服同時做好幾件事的誘惑,鍛煉同一時間只做一件事的專注力。此外,還需要保證對應其年齡的充足睡眠。
警報信號有:體重增加、失眠、上床氣和起床氣、躁動易怒、學校表現不好、朋友關系緊張、對以前喜歡的其他活動失去興趣、喜怒無常、抑郁、富有攻擊性。如果出現上述征兆,不妨要求子女放下屏幕一段時間,可以是1個小時、1天或1周。
正確的目標應該是在信任和支持的環境下,培養出對自己負責的孩子。我們應該像對待孩子去朋友家玩一樣對待網絡社交空間:信任孩子、事先確定適合孩子的內容,還有尊重隱私。
有效做法和有證據支持的策略包括:確保子女做出了正確的選擇,取得了最好的學習效果,而且至少要抽出一部分時間來“共同參與”和“積極調節”孩子使用電子產品的過程。孩子小的話,可以一起坐到沙發上,把卡通片當作故事書用手指指著屏幕里的一樣東西,說出它的名字。孩子長大一些你可以和他們討論故事情節、劇中人物的感受、他們在社交網絡上發現的有意思的東西,或者向他們學習玩電子游戲。不僅要問“今天在學校怎么樣”也要問“今天在網上做什么了”;還可以請值得信任的親友幫忙“盯梢”,在避免直接監督孩子的前提下與孩子保持聯系,并鼓勵孩子養成良好的社交媒體使用習慣。
從小鼓勵孩子使用電子媒體時發揮創造力和表達自我。比如,可以使用應用軟件制作賀年卡,也可以看網站上介紹火山原理的視頻。支持和幫助孩子在學校里、夏令營里、放學后或其他任何場合使用電子媒體。
還有一些方法能潛移默化地改變孩子的使用習慣,并達成大家普遍認可的均衡狀態。比如設計家庭里每周有3張“平板電腦券”,每張券20分鐘;列出家務清單,要先倒垃圾,不然上床前不許看電視;家庭屏幕時間契約等。
來源:人民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