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曹:這是個很好的問題,主要是后來關注“芒芒阿”這個姑娘給我的啟發,我早早就關注了“玩家一號”,那會兒VR游戲主播還沒有,姑娘穿個小短裙,一頓節奏光劍看起來很有節奏感很帶勁,抖音算法一個勁給我推,我就成了最早的一批粉絲。再后來“芒芒阿”這個賬號出來了,也是算法給我推薦的。于是我就成了“芒芒阿”的最早一批粉絲。這兩個賬號應該是姊妹號了,不過雖然后來“芒芒阿”和“玩家一號”的內容逐漸區分鮮明,但是能看到這個賬號的創作我感覺深度可能更多一些。另外從內容形式上我覺得好像也嘗試的比較多,最近她一直以“火影”元素做的小短劇很有意思,“芒芒阿”這種形式其實是在嘗試虛擬角色扮演,而且通過內容梗試圖給虛擬角色賦予性格和感情。這個其實和我這邊服務的虛擬人就扯上關系了,某種意義上講“芒芒阿”是用低成本的方式在創造不同形式的虛擬角色,這點其實很多布局虛擬人的團隊可以學習。
我們給客戶提供的方案中一般采用慣性動作捕捉(荷蘭Xsens或國產諾亦騰)或者光學動作捕捉方案,一般這類設備都不會是自己采購,租賃使用的多一些,基本上每天的使用成本都以萬元以上。另外就是大部分人看到的虛擬人(特別是抖音上的網紅)都是影視級視頻渲染,角色的細節和質感會讓一般人認為太真實了!這個人能和自己對話,以后就能做品牌代言、能開演唱會、或者能在我們的車機系統里做虛擬助手,是可以用起來,但是模型需要做一個低精度版本,控制模型精度以便支持各類引擎和終端設備。
老曹:從最近演唱會上和周深合唱的“鄧麗君”、兩個月內吸粉800萬的“柳夜熙”和美女學霸“華智冰”,谷愛凌的數智分身Meet Gu等,登上某綜藝節目的“愛加”、Ling翎、雅馬哈公司的洛天依等等,虛擬人不但數量大,而且逐步在滲透各個行業。但是本身虛擬人或者叫數字人其實很早就有了,日本的初音未來應該是2007年,中國上海禾念的洛天依是2012年,廣州創幻也算是國內很早的二次元虛擬形象的生產工廠,那也至少8年以上歷史了。去年被人們認為是元宇宙的元年,虛擬人也隨之火熱起來了。
至于今年是否會迎來虛擬人的出生潮,媒體喜歡怎么炒就炒起來吧,反正能增加熱度就好。虛擬人作為一種進入元宇宙的人機交互界面的概念,再次火起來,這背后的一大動力就是創造虛擬人的硬件便宜了,虛擬人借元宇宙之勢,可能會迎來新的爆發點。各大公司也一定愿意在元宇宙紅利時期搶占先機,先發制人,一切還是有所期待的。
虛擬偶像變現的方式主要包含平臺會員費、直播打賞、品牌代言,以及舞臺出場費等。
這些不吃不喝、不會翻車的虛擬偶像,其實目前的成本是不低的。雖然現在虛擬數字人市場規模已超2000億元,預計2030年將達到2700億元,但擁有800多萬粉絲的柳夜熙,都還沒盈利,還處于燒錢造勢吸粉的階段。而且虛擬偶像的互動性較差,有調查顯示,愿意為虛擬偶像花費500元以上的人群僅占比6.3%,意愿也還是比較低的。虛擬偶像發展方面前景廣闊,但是快速變現不太樂觀。
這里的“滲透”我得說明下,目前來說其實90%以上的虛擬人都是通過人在驅動,背后的動作捕捉必不可少,所以某種意義上講叫數字人更合適一些。替代我們工作的虛擬人其實未必需要有張臉,比如現在的很多讓人很討厭的外呼機器人,銀行的虛擬外呼客服等。
1982年誕生于日本的虛擬歌手“林明美”和前幾天的“鄧麗君”都只能算是數字人,因為互動交流得靠真人控制,并沒有人工智能介入,可以說和QQ秀皮膚差不多。那么那些不需要真人驅動的虛擬人比如:搜狗和新華社的Ai主播,說實話看著還是有點很別扭,萬科那個優秀員工其實有沒有照片里漂亮的臉蛋無所謂,能夠微信回復業主問題,能夠同時接入1000個呼叫電話那要比PR稿件里面的好看臉蛋實用的多,閉上眼睛想想,你家物業服務人長什么樣重要嗎?另外這虛擬人你在哪里能看到她?所就目前來說,不必太過擔心于虛擬人搶飯碗這一問題,雖然虛擬人已早早出現,加之趕上元宇宙的火熱,目前正在受到各個行業的關注,但其變現能力和技術仍需要一段時間的發展。
任何一項新技術的上馬開發和應用落地過程中肯定會帶來一系列的問題,就拿之前英偉達的黃仁勛那個廚房視頻舉例,在發布之后三個月的時間都沒有人看出來那是假的,一方面我們要感慨英偉達作為頂級算法訓練企業的核心技術過硬,當然也不能忽視背后的危險,比如說深度AI換臉技術的持續發展除了為虛擬人的發展帶來加速利好,但是隨之而來的法律與倫理問題也不容忽視,用該技術從事詐騙的刑事案件可以說是此起彼伏;再比如說不良的飯圈文化:集群打榜、惡意炒作等行為也有被資本運作影響虛擬人發展的風險,但是這些也都不能成為阻止科技發展進步的原因。
如果單純的因為其背后的不良影響就要求放棄發展,本質上來說屬于是因噎廢食,我國在《法治社會建設實施綱要(2022-2025年)》中也明確指出要逐步制定完善對算法推薦和深度偽造等新技術應用的規范管理辦法,《互聯網信息服務算法推薦管理規定》在今年的3月1日也要開始施行了,所以說這種擔憂是不必要的,相信法律法規的逐步完善也會是這個行業發展的大趨勢。
現在的虛擬人除了像是qq秀皮膚一樣為真人提供一個新的數字形象之外,背后的人工智能發展也在逐步推進,但是目前商用階段的虛擬偶像依然是與真人相結合的形式進行宣傳與推廣,就拿偶像文化盛行的日韓來說,虛擬主播的不斷涌現,也催生出了一個叫做“中之人”的幕后團體,在虛擬偶像出道的過程中,背后的“中之人”自然也應隨之出道。這樣的形式其實和迪士尼最近很火的玲娜貝兒區別不大,無論如何都需要一個真人驅動的虛擬人形象肯定是不完整的。
我認為不斷探究如何讓虛擬人背后的“中之人”逐漸被人工智能算法取代應該是整個行業發展的大方向,當然目前來看人工智能與“人工智障”的區別也不是很明顯,連日常問題都回答不明白的人工智能還有很長的路要走,虛擬人對于人工智能的要求也應該會更高,不是簡單地回答問題而已,可能還會要求提出問題,通過思辨來更好的完善虛擬人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