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NY空間現實顯示屏(Spatial Reality Display)集合了微光透鏡和實時渲染算法,可重現三維空間影像,觀眾無需佩戴頭戴式顯示設備,裸眼就能觀看到極其逼真的畫面。
更具突破性的是,顯示屏中還搭載了人眼感應傳感器。作為整個顯示屏的核心技術點,當觀眾進入傳感器的畫面捕捉范圍時,傳感器會追蹤觀看者的眼球,并單獨為每只眼睛進行分辨率高達2K的空間影像渲染。因此無論從任何角度,觀眾都能看到正確的立體效果。
眾所周知,如今市面上主流的3D顯示產品大多需要配合硬件眼鏡才能實現,而眾多裸眼3D設備的像素點由中心發出,如果不在顯示區域正中間觀看,畫面就會發生畸變,立體感隨之變差。而搭載了人眼感應傳感器的SONY空間現實顯示屏則很好地解決了這些問題,它將整個顯示器的像素集中在觀看者的左眼和右眼,使得分辨率大大提高,從而達到沉浸式體驗的效果。
如此強調視覺真實感的設備,自然對輸入素材的品質提出了超高要求。?PBRMAX?作為全球高精度PBR數字資產提供商,在本次的藝術創作中提供了精度達8K的藍閃蝶數字資產,高達16bit的色深采樣使得模型的色彩過渡更加自然。匹配高性能的SONY空間現實顯示屏,強強聯手,成功打造出“花落草齊生,鶯飛蝶雙戲”的3D動態場景。
如此逼真的數字立體效果是如何實現的呢?要知道,不同于大部分自然界中的化學顏色,藍閃蝶羽翼的色彩完全是結構色。在微觀上,其翅膀表面是由類似于百葉窗的多層立體柵欄構成,光線照射到翅膀上時會產生折射、反射和繞射等現象,這才產生了變幻多樣的絢麗色彩。而這樣基于物理光照的結構色,靠電腦色彩填充是無法模擬的,只有還原真實的立體三維結構后才能實現。
PBRMAX?資產采集團隊通過統一嚴格的制作標準拍攝藍閃蝶標本的物理結構,使用的專業微距鏡頭不僅能清晰地再現蝶翼上的鱗片,并且采集到的每張照片中心與邊緣都能保持一致的平整、高清品質。采集到足夠角度和數量的影像后,再通過數字處理技術進行三維復刻重建。
值得一提的是,在構造復雜物體的表面結構模型時,使用的三角面就越多,每個面的法線就會越接近客觀現實,獲得的光照信息就越正確,色彩和亮度細節也就越多。為了最大程度的還原真實,我們在只有巴掌大的蝴蝶結構模型上創建了數十萬個三角面,這才實現了高達8K清晰度的藍閃蝶羽翼還原。
藝術是藝術家表達情感、講述故事的語言。數字化社會中,傳統媒介已經不能滿足人們多樣的溝通和傳播需求,創作者豐沛的藝術靈感也總會受到二維數字屏幕的限制。此前,南京大學藝術學院藝術與文化創意系副系主任陳靜老師也曾表示,“索尼空間現實顯示屏提供了一種新的藝術創作和欣賞方式,使美的空間顯現更加細致、精美和生動,在降低操作難度的同時又極大地減少了勞動時間,為藝術創作者提供了更加純粹的體驗。”
得益于5G、Web3D、VR、云計算、AI技術的深度融合發展,3D數字藝術應運而生,用戶得以全方位、立體化、交互式地瀏覽藝術品。而疫情的到來使得很多基于線下的體驗場景發生改變,進一步加速了數字體驗場景的多元化發展。
數字藝術是技術與藝術相結合的產物。以文章開頭的藍閃蝶3D藝術品為例:莊周夢蝶,是文人自由精神的象征;蟬蛻塵埃外,蝶夢水云鄉,則表達了志士的心境曠達和品性高潔。富有內涵的作品立意,在數字化軟硬件的加持下能讓觀眾身臨其境地感受到:蝴蝶的悠然姿態是如何俘獲古代文人墨客的青睞,從而成為傳統文化意象的。這不僅是對中國文化精髓的傳承,也是元宇宙時代的新技術對傳統古典進行的藝術創新。
由此可以看出,想要打造出成功的3D數字藝術品,在技術上需要緊跟科技發展,軟硬件相結合;在藝術上則需要堅持創新,注重作品的巧妙立意和深厚內涵。從二維點線到三維空間,從平面展示到裸眼3D,在豐富多樣的數字資產和多元尖端的設備載體加持下,藝術家的創作自由度大大拓寬,我們也能由此獲得全感官、多維度的體驗。
“藝術家往往需要在影視作品或游戲中,進行真實感的傳達,這就需要數字資產擁有逼真的色彩和真實細膩的質感。”?EcoPlants?萬生華態創始人彭程說道,“在傳統3D制作流程中,這意味著海量的工作。而?PBRMAX?數字資產庫提供了數千種原生數字資產,結合空間現實顯示屏的真實空間視野,輕松營造出真實場景,讓藝術家聚焦在作品藝術性的表達上。”
在3D數字藝術的發展進程中,?PBRMAX?將持續上線掃描來自真實世界的高精度數字資產,為Z世代數字創作者提供更加豐富的高品質素材庫。同時,我們邀請來自各行業的合作伙伴一起探索新的可能,以藝術驅動的科技力量賦能未來,幫助創作者們創造出更優秀的3D作品,為弘揚中華傳統文化、繁榮CG藝術市場做出自己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