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xmp id="yyece"><menu id="yyece"></menu>
    <menu id="yyece"><strong id="yyece"></strong></menu>
  • <nav id="yyece"><code id="yyece"></code></nav>
    <nav id="yyece"><code id="yyece"></code></nav>
    <xmp id="yyece"><menu id="yyece"></menu>
    <nav id="yyece"><strong id="yyece"></strong></nav>
  • 專題欄目:ARVRMR虛擬現實

    除了Oculus,移動VR內容生態依然匱乏

    2016年前后PC VR正是火熱,由于售價高昂,導致更多價格低廉VR盒子同樣火熱起來,即便當時體驗要相對落后,但移動VR生態仍然被不少廠商寄予厚望。這其中,不乏巨頭加入,例如谷歌、Facebook(Gear VR)。

    后來,移動VR生態發生了轉折性的變化。VR盒子在2017年開始逐漸淡出市場,Gear VR硬件不再更新;也是同一年,VR一體機勢頭火熱,包括Oculus Go、HTC Vive Focus等;國內還有一大批廠商進場,包括Pico、大朋、Idealens等廠商進場時間要更早1-2年,彼時場景熱鬧非凡。

    VR盒子到VR一體機?

    就在大家都沉浸在這個“歡快”、“充滿生機”的移動VR大熱潮中時,殊不知,一場基于移動VR內容生態的考驗也由此正式拉開,而這場考驗的時間似乎也有點長。

    當時Oculus Go正是火熱,一方面通過Gear VR大量應用積累,絕大部分應用可快速移植到Oculus Go上來,據統計首發有超過1000款應用+視頻資源,由此初步建立生態壁壘。

    根據業內人士回憶:2017、2018年推出的大部分VR盒子除了視頻資源外,基本沒有什么應用(包括游戲)可言,即便有質量也非常差,大家都是快速發布硬件來搶占市場。

    這在某種程度上,也反映出大部分VR入局者的投機性。

    Oculus Go

    當時,移動VR生態基本被劃分為兩大陣營:Oculus、其它(Daydream、ViveWave等)。

    我們熟知的PC VR則擁有:Steam、Oculus、PS VR三大陣營不同,每個平臺都各具特色。Steam開放,Oculus獨創封閉生態,PS VR基于主機的封閉生態。

    再來看移動VR內容,除了Oculus外的發展的都很被動。早在2016年HTC就推出專注于移動端的Viveprot應用平臺,目標放在3DoF的VR盒子市場,而后又向國內VR廠商開放集成。谷歌Daydream由于市場反應遲滯,很快也淡出視野。其他品牌除了HTC在自建生態平臺外,幾乎鮮有在內容與平臺方面下注。

    另外值得關注的變化,就是移動VR從3DoF到6DoF生態演進。

    6DoF內容加速生態壁壘

    同樣在2017年,同樣是VR一體機。幾家的態度和做法也明顯不同,HTC Vive Focus就是首批6DoF產品之一。和3DoF產品相比,Vive Focus升級為頭部6DoF追蹤,雖然可以兼容3DoF內容,但6DoF內容才是它可以吸引消費者的核心。

    Vive Focus

    據報道,Vive Focus上市初期6DoF內容號稱達40多款,不過由于當時6DoF生態不成熟,后期內容發展緩慢。到2018年時,6DoF內容依舊匱乏,甚至還推出通過接入PC、主機、甚至手機投屏的方式來暫時解決內容不足的問題。

    HTC已然意識到這一點,在Vive Focus發布之時就推出ViveWave開放平臺。當時宣稱,其基于OpenVR、可快速移植Daydream、GearVR內容,目標就是讓更多應用遷移到自家平臺中來,并且面向眾多合作伙伴開放接入能力,任何廠商的VR頭顯只要做兼容都可以直接集成ViveWave內容。

    至今,VivePort移動內容總計數量超過417款(游戲225款、應用193款),其中6DoF內容占比暫時無法統計。

    而彼時還未上市的Oculus Go雖然是一款3DoF產品,但是憑借199美元售價和大量應用,最終銷量超過100萬臺,證明了自己的策略。

    而Oculus首款6DoF VR一體機:Oculus Quest則是在2018年10月發布,2019年5月正式發售。關于Oculus Quest的表現相信大家都有所耳聞,發售初期有50款內容,2019年底超過100款,最新的5月底數據Quest應用商店總數為174款,而第三方SideQuest平臺更是高達479款。

    Oculus Quest

    當下,Oculus Quest的優勢正在被快速放大,玩家數量和開發者關注度也提到新的層級。一方面,Oculus封閉式的玩法和大量給予開發者的扶持是其它平臺所不具備的,另一方面,Oculus在國際市場擁有大量用戶,而Viveport則更多集中在國內市場。

    隨著6DoF生態逐漸成熟,移動VR的參與者卻少之又少,而且玩家多數集中在國內。目前可統計到的支持6DoF的移動VR的品牌也就10家左右,而活躍在市場上的也只有2-3家。也意味著,市場關注度幾乎都被Oculus Quest搶走。

    HTC仍在努力讓VivePort變得更好,而且也只有HTC愿意繼續做大做強VivePort,例如PC端VivePort會員直接免費贈送移動端會員,支持PC VR內容串流、扶持開發者等。雖然目前優質應用還是不多,但它仍然是除了Oculus之外最有希望做成開放型移動VR內容平臺(類似PC VR中SteamVR)的候選者。

    產品形態之爭

    我們注意到,包括Pico、愛奇藝、大朋等等這些國內主流移動VR玩家,幾乎毫無例外的都在使用HTC的Vive Vave平臺,或者把應用商店直接改為Vive Wave支持,或者是打造自家應用商店+Viveport雙應用市場的玩法。

    而作為上游廠商,高通在VR方面投入也頗為積極,早在驍龍820時期就推出VR參考設計,之后還有835、845版本的參考設計,甚至到現在的XR1、XR2專有芯片設計,為這些VR硬件廠商提供了大量支持。

    得益于高通VR參考設計,這些VR硬件廠商可以大幅降低開發成本,縮短開發流程,做到產品快速上市。其中,HTC Vive Focus、Pico Neo等國內主流VR一體機幾乎都受益于此。

    高通分體式XR方案

    與此同時,在驍龍855時代開始,高通開始主推基于手機+AR/VR的分體式玩法,手機則集成算力、存儲等部分,頭戴負責顯示和其它交互部分。雖然硬件解決方案有了,但內容還沒解決。

    為此,高通與HTC升級合作方式,主要是為集成驍龍855、驍龍865、驍龍XR1、驍龍XR2的設備(包括手機和VR/AR)提供Vive Wave預集成和優化。

    回到主題,關于移動VR生態的演進仍在探索,目前我們看到Oculus方向依然是一體機,而高通則同時涉及一體機和分體式,甚至前不久曝光的蘋果AR/VR項目也是同時涉及VR一體機和分體式AR眼鏡兩款產品。

    Viveport一體機內容

    我拿《Beat Saber》《Superhot VR》等這個爆款的移動VR應用舉例來看,除了Oculus平臺有,其它平臺幾乎都找不到。?而在Viveport移動版雖然也有包括《默者VR》、《VRChat》、《憤怒的小鳥VR》等優質內容,但依然極為匱乏。

    也就是說,雖然大家產品的方向還未明確,但內容幾乎無關產品形態,如何做大、做強,做成一個開放型移動VR內容平臺,也成了VR生態所有參與者當下最要緊的事。

    來源:青亭網

    發表評論

    相關文章

    在线观看免费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