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美了!
近日河南衛視的一檔春晚舞蹈節目《唐宮夜宴》徹底火出了邊際,播出數天后依然能霸榜熱搜,僅在2月12日大年初一,這個技驚四座的作品就在微博上累計獲得超1000萬次的觀看,獲得人民日報等多家官媒點贊,火熱程度在一眾春節節目中可謂一時無兩。
到底是怎樣的魅力讓《唐宮夜宴》這個節目如此出彩?
筆者發現,觀眾們除了對節目舞蹈演員不吝嗇的褒獎之外,高科技因素也成為這套節目“火出圈”的關鍵之一。在對幕后導演陳雷的采訪中,陳雷提到《唐宮夜宴》運用了5G+AR技術,“讓虛擬場景和現實舞臺結合,將歌舞放進了博物館場景,制造出了一種博物館奇妙夜的感覺”。
畫卷“鮮活”了
“鬢云欲度香腮雪,衣香袂影是盛唐”,《唐宮夜宴》把你所想的盛唐光景從腦海中搬到了現實。14位體態豐腴,表情憨態可掬、俏皮可愛的“唐朝少女”,時而嬉戲打鬧,時而梳妝打扮,從準備、整理妝容到參加夜宴演奏,整個過程如夢如幻。
加之場景的變換,從仕女圖到潑墨山水畫,再到最后拔地而起的輝煌宮墻,讓人置身其中,震撼又癡迷。短短5分多鐘的時間,仿佛讓人夢回千年,觀眾此時此刻并不會覺得是在觀賞畫中人,反而置身于畫卷當中,與千年之前的“少女們”感同身受,享受盛唐美世,同享一場別開生面的宮廷盛宴。
節目間又穿插了婦好鸮尊、蓮鶴方壺 、賈湖骨笛、搗練圖、簪花仕女圖、備騎出行圖、千里江山圖等七大國寶,又宛如總導演所說的“唐朝少女的博物館奇妙夜之旅,華美得像一場夢境”,讓人們看得到歷史的痕跡,卻又仿佛近在眼前。
據介紹,在這一場“眾人皆醉的夢”里,為在舞臺上呈現出最真實的盛唐光景,展現豐腴的唐俑形象,演員們每個人都身著塞滿海綿的連體衣,嘴里含著棉花團登臺演出。眼角兩道月牙形的妝容,也完美還原了風靡唐朝的女性面部潮流妝容“斜紅”,這也讓歷史畫卷在舞臺上得以活靈活現。
《唐宮夜宴》并不是首次出演,它改編自2020年鄭州歌舞劇院在第十二屆中國舞蹈荷花獎中參賽作品《唐俑》,晚會中并沒有對內容本身做更多的改動,只是在時長上進行了壓縮,更多的耐心花在了電視包裝的角度上去呈現這支舞蹈。
5G AR“還原”歷史
其實在各大視頻平臺上,《唐俑》的人氣并不低,但《唐宮夜宴》卻比原作品取得了更火、更出圈兒的效果。筆者在網上找到了兩部作品,相信對比過后心中自有答案。
沒錯!就是真實感,這種真實感是舞臺演員之外的場景畫面,依靠高科技技術來展示。《盛唐夜宴》在場景上將虛擬場景和現實舞臺緊密結合,創造出一種讓人置身其中、身臨其境的感覺。隨著場景的切換,這支舞蹈完美融入歷史當中,少女們的舞姿在恢弘的畫卷中既不失大氣,又有環境營造的文化底蘊襯托,將盛唐風貌展露無遺。
其實不光是《唐宮夜宴》,在今年央視的春晚上,有很多人也因為“周杰倫、劉德華是否在春晚現場”展開過討論。其中劉德華、王一博和關曉彤三人異地同時上演的《牛起來》讓不同空間的人在一起表演看起來毫無違和。
5G+AR,早已耳聞,沒想到這次春節又給足了我們驚喜。實現5G AR其實并不算難,目前AR技術的成本已經相對降低不少,比如像蘋果智能手機添加的激光雷達,通過硬件和算法的加強就能實現所見即所得的AR效果。
而電視上所呈現的效果其實也是相同道理,就是將大量的圖像數據與現實舞臺相結合所勾畫出的畫面,在現場的演員們并不會有觀眾的體驗,甚至可以說是和觀眾身在兩個世界。導演團隊通過對演員的走位、動作的捕捉,和虛擬的內容融合,觀眾所見到的就是虛實結合的畫卷感覺。
在這里也不妨和大家延申講一講XR,除了上述提到的AR之外,其實還有VR、MR……它們都是5G到來之后可以實現或可以讓人更能期待的技術。
第一是視覺效果中初級階段的VR技術,全稱Virtual Reality,簡單的說,它的意思其實就是所見皆“幻覺”,一切都是假象。它是計算機生成的虛擬畫面,靠計算機模擬出三維的虛擬世界,帶給人們視覺、聽覺等感官上的真實模擬,有“沉浸式”和“臨場感”的體驗。
第二是本次晚會上觀眾們所見即所得的AR技術,全稱Augmented Reality,是一種虛實結合,半真半假看得出的視覺效果。就像《唐宮夜宴》中的仕女圖、輝煌宮殿等虛擬場景和現實的舞蹈演員們一起營造出的“鮮活畫卷”畫面。它主要以現實世界為主體,通過數字內容疊加營造視覺效果。
第三是真假難辨,虛實一體的MR技術,全稱Mixed Reality,這是相比較上述兩種技術更尖端,也更難以實現的一種視覺技術。它是AR和VR的結合,通過屏幕投射顯示技術將物理世界實時、并且徹底地比特化。數字影像就與現實世界融為一體,讓觀眾真正得到無差感受的視覺效果。
當然除了XR之外,其實今年各地春晚用上的黑科技還有不少,比如4K/8k、云技術、自由視角拍攝、交互式攝影控制等等,這些都帶給了觀眾們不同以往的視覺享受,也讓我們找到了歷史與時代新的交接點。
科技滌蕩歷史斑駁
高科技+傳統文化+文物+穿越+舞蹈,《唐宮夜宴》集成了大眾喜聞樂見的一切元素,也就造就了這次經典。
鄭州歌舞劇院舞蹈編導陳琳在接受采訪時深有感觸地表示,如今那些斑駁的歷史色彩、豐富的審美標準雖已離我們遠去,但是厚重的歷史文化不應僅陳列在博物館里,如何用多元素的藝術手法加工提煉并傳揚下去是留給新時代文藝工作者的思考。
后疫情時代,科技的力量已經不可或缺,今年春晚也讓更多的人深感物聯網、AI、5G、云計算、大數據等這些曾經高高在上尖端科技正越來越快、越來越廣泛地走進普羅大眾。文化和科技的新交接點正在形成,歷史的斑駁正在科技的發展下被滌蕩。
來源: 一博財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