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xmp id="yyece"><menu id="yyece"></menu>
    <menu id="yyece"><strong id="yyece"></strong></menu>
  • <nav id="yyece"><code id="yyece"></code></nav>
    <nav id="yyece"><code id="yyece"></code></nav>
    <xmp id="yyece"><menu id="yyece"></menu>
    <nav id="yyece"><strong id="yyece"></strong></nav>
  • 專題欄目:ARVRMR虛擬現實

    36氪首發|「Kura AR」獲數百萬美元Pre-A輪融資,今年底將推出8K量產級AR眼鏡

    36氪獲悉,Kura AR于近期完成新一輪融資,融資金額達數百萬美元,本輪投資方包括行業內個人投資者、公司合作方等。本輪融資主要用于產品量產以及業務拓展。

    36氪之前對「Kura AR」曾有過報道,公司于2017年在硅谷成立,公司專注于研發輕量化AR眼鏡,通過自主研發光學顯示芯片、光機結構以及光學仿真軟件等,專注于突破市場現存AR產品的性能瓶頸,為用戶提供大視場角、高透光度、可變焦景深和輕量化的AR產品。

    Kura AR 產品具有150度的斜對角線FOV,透光度可達95%,正常近視眼鏡透光度為98%左右。在光線較強的室外場景下,該款AR眼鏡依然可以保持該水平的透光度。相比之下,目前衍射波導或自由曲面的AR眼鏡透光度很低,基本低于50%通常在25%左右,特別是在較亮環境中。

    分辨率方面,Kura AR可實現單眼8K分辨率,PPD指標可以達到70以上,即人眼在視場角內的1°可以看到70個以上的像素點,而市場AR/XR/MR眼鏡的PPD普遍是在10-40左右,HoloLens可以達到47左右。Kura AR 產品將具備90-150+FPS的計算傳輸速度。當Kura AR眼鏡與電腦連接獲得足夠的計算資源時,可以達到全幀渲染,當計算資源不足時,Kura AR利用眼球追蹤相關算法,使得中心視場角渲染最充分,邊緣視場角渲染將占用較少的計算資源,實現和人眼視覺相一致的渲染效果。

    此外,與其他AR眼鏡通常只有一個固定距離的景深不同,Kura AR可以通過其光學結構和軟件調節實現可變焦大范圍景深,避免了使用時真實視覺與眼鏡成像不符導致的眩暈問題。

    Kura與其他AR產品對比

    之所以能達到如此高的性能指標,原因之一是因為公司自主研發出了一條新的技術路線:Structured Geometric Waveguide,該技術路線不同于陣列波導和衍射波導,主要具有以下幾方面特點:

    首先,Kura AR在光源上采用自主研發的按Kura AR IP定制的Micro-LED顯示。這與使用Micro-OLED 光源相比,保證了更高的光效和亮度,功耗也較低;與使用LCOS、LCD顯示相比,這提高了對比度和對應光學設計的可加工性,可以降低紅綠藍三色的動態色散進而提高其使用像質。其次,Kura AR對包括光學模組、芯片、智能成像控制算法等在內進行了整體優化設計,使得該眼鏡對Micro-LED屏幕上失效像素點數量的容忍度比其他AR設計方案高出許多倍。大幅降低了Micro-LED顯示量產質量的要求,可以加快顯示集成量產的時間進度。Kura AR表示,目前市場上尚未有能將像素點大小控制在3微米以內、同時實現8K像素的三色可量產Micro-LED顯示。Kura通過自研的光學、光機、芯片和顯示方案將首次解決該問題。Kura AR還自主設計了特制的Micro-LED智能背板的 IC和屏幕以及光機結構等。公司表示,其自主研發的Micro-LED顯示智能背板IC和顯示芯片是顯示驅動一體化集成的,可以快速處理大量信息實現智能數據處理,實現最高頻率的單眼8K顯示驅動,可與基于高通平臺的Kura AR穿戴式處理器、Windows電腦、手機以及其他運算單元直接連接。

    為了實現更好的顯示效果,Kura AR自研了智能光學優化和仿真軟件來進行目鏡的設計和優化,可以更好優化光學器件的均勻度,使其在95%透光度的情況下也可保持40%以上的光效,而Magic Leap、Digilens等衍射光柵目鏡的光效低于3%,大部分甚至低于1%。此外,Kura AR的顯示系統還內置了三款自主開發的ASIC芯片用于顯示驅動、信息壓縮和特制的Micro-LED顯示。

    談及其他技術路徑,公司創始人兼CEO Kelly Peng向36氪表示,目前主流的陣列波導和衍射波導在量產上都存在一定的瓶頸,更為重要的是,即便突破量產瓶頸,其光學成像效果、視場角和小型化等多方面也無法形成質變性的突破。

    據相關報告顯示,在量產方面,生產傳統平行陣列波導時需要在每個鏡面上鍍具有不同厚度或屬性的多層光學薄膜,從而實現光線均勻耦出。生產過程工藝步驟過多,良率提升難度較大。而衍射波導中衍射光柵為納米級結構,需要用到半導體生產加工工藝和設備。

    對此,Kelly Peng具體解釋道,如果把傳統半導體納米級工藝用于光學元器件生產,由于微電子零件和光學元器件在精度要求上有所不同(電子和光波傳遞方式和導致效率降低的原因完全不同),微電子領域相對穩定的工藝被用于制造衍射光波原件時就會出現物理性的多次衍射以及雜光疊加,而且單片的制造精準度、良率和質量并不穩定等問題也會對光波產生巨大影響從而降低像質和光效。

    更重要的是,因周圍環境光的衍射所產生的大量雜光會遠遠蓋過顯示光,這樣一來,一旦視角、可視范圍、目鏡上衍射光柵的面積和衍射次數上升,就會造成非常嚴重的鬼影和色散。因此Kura AR選擇不在目鏡上用任何大面積的衍射材料,從而保證在不同環境光中的穩定像質和高透光度。

    Kura AR

    目前有部分公司利用光場技術來實現多重景深,相較于分辨率較低、計算渲染速度較慢或者體積難以縮小的液晶控制等光場技術,Kura AR的第二代產品將利用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實時可調和更加小型化的微光場和光機技術,以實現更佳的近眼顯示效果。

    從行業整體來看,VR/AR產業從2020年開始進入一個復蘇期,多家公司投資建廠,開始著手量產光波導、顯示及光學引擎等元器件,眼球追蹤技術和注視點渲染技術以及可變焦顯示技術的應用將使得近眼顯示效果進一步提升,這將有助于分體式AR眼鏡的普及推廣。

    客戶進展方面,目前Kura AR訂單主要來自B端大客戶,早期開發者版本產品已經開始小批量交付,包括早期樣機和試用演示機,當前交付方式仍由Kura AR團隊成員進駐現場進行操作,近期將轉變為客戶自行集成使用產品,這也意味著Kura AR產品成熟度的進一步提高。據悉,Kura AR開發者版本產品重量為100-200g,量產產品重量將僅為80g。

    公司客戶(包括預定客戶)所在行業覆蓋3C、電信、傳媒影視、遠程合作、汽車、半導體、物流、制造、教育培訓、設計、房地產、旅游等多個領域,早期預定或體驗客戶包括通用汽車、特斯拉、Nike、T-Mobile、Caterpillar等,世界前十大汽車公司中的5家公司已經成為了Kura AR的客戶。公司客戶總數量超過250家,預售訂單產品數量已超過20000臺。

    Kura AR視場角示意圖

    Kura AR已與全球頭部半導體芯片、Micro-LED以及光學芯片集成公司展開研發及量產方面的合作,部分合作方也成為了Kura AR的投資人。

    公司團隊規模在24人,大部分成員在美國硅谷,超過60%的成員畢業于MIT,成員曾在英特爾、柯達、谷歌、微軟、臉書、康寧、貝爾實驗室、斯坦福光電和納米研究中心、Honeywell、GoPro、MIT媒體實驗室、美國宇航局等公司和機構任職,并有多位來自光學、半導體芯片及眼球追蹤等領域的技術專家,部分成員具有千萬級芯片量產經驗;數個團隊成員曾實現十億美元級別的IPO和收購退出;創始人Kelly Peng以及其他團隊成員曾獲Thiel Fellow、福布斯30 under 30等榮譽。今年公司將在上海開設office,目前在美國和國內招聘頂尖技術和運營發展人才,國內也有望在今年內見到Kura AR的樣機。

    來源:36氪

    發表評論

    相關文章

    在线观看免费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