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從宣傳推廣淺談博物館的社會責任——以四川博物院為例
收藏、研究、展示、教育等是博物館最具專業特征的社會使命。隨著社會發展,博物館的角色更多元了,如何在旅游、創意、科技等方面多維彰顯博物館的更多社會責任,成了各大博物館思考的問題。
從“十億像素”到AR公益明信片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發生讓博物館面臨諸多挑戰,也激發了博物館的文化服務潛能。1月24日,四川博物院(簡稱川博)宣布閉館。在全國人民共同抗疫之時,川博閉館不“打烊”,在閉館的53天里,通過官方微博展覽、官方網站文物賞析、媒體錄制臨時展覽、專家導賞直播等多種線上觀展方式,讓公眾足不出戶就能線上觀新展、賞文物。
用科技展示文物,用溫情互動連接公眾。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后,川博充分利用自身館藏資源,通過科技將文物呈現在公眾面前。同時,線下活動也在疫情向好時逐步開展,“見字如面,文物傳情”——四川博物院AR公益明信片創意活動拉近了博物館與公眾的距離。在這次公益活動中,川博利用AR技術讓文物“活”起來,生動地展示在觀眾面前。該活動自5月12日正式開始,觀眾可以在川博前臺限量(每人一張)免費領取AR公益明信片,寫上一段貼心的話,蓋上專屬的“見字如面,文物傳情”印戳,現場寄送。“見字如面,文物傳情”走進醫院、學校、社區、消防等單位。活動明信片作為展品參展了川博舉辦的“戰疫——四川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專題展”,超過萬名觀眾參與了寄送活動。“戰疫——四川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專題展”開展前期啟動了抗擊疫情見證物的征集,展覽通過征集到的1900多件實物,以視頻、繪畫等方式多維度反映了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四川各界凝心聚力抗擊疫情的感人故事,生動展示了戰疫中的四川力量。
2019年3月,川博曾聯合谷歌藝術與文化平臺舉辦過在線展覽——“Once Upon a Try”(嘗試,改變世界),在線呈現了延用千年的都江堰水利工程相關文物和“成都造”——蜀錦等192件精品文物。其中,通過10億像素的Art Camera將川博館藏的61件文物藏品,以前所未有的高清像素將細節呈現給全球公眾。2020年“5·18國際博物館日”期間,川博再次聯合谷歌藝術與文化平臺,打造“身臨其境博物館”系列內容,館藏宋徽宗《臘梅雙禽圖》以細微的筆觸和斑駁的紋理讓觀眾置身其中,呈現了不一樣的觀展體驗。
“大手牽小手”,提升公眾文化服務職能
為整合四川省內豐富文物資源,全面提升博物館公共文化服務能力,更好地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革命文化,豐富川博“流動博物館”品牌內涵和提升其影響力,搭建川博與省內各博物館全方位合作的平臺,川博與省內各博物館建立密切的合作關系。2020年11月11日,四川博物院與瀘州市敘永縣人民政府正式簽訂戰略合作協議,授牌“四川博物院流動博物館敘永縣分站”,這是繼巴中、達州后,川博“流動博物館”又一次建立分館,這是博物館深化合作、提升文化服務職能的重要舉措。
簽約后,川博與瀘州市博物館隨即共同策劃推出“偉大征程——紅軍長征在四川革命歷史文物展”。該展覽于2020年11月12日至2021年1月28日在瀘州市博物館二樓臨時展廳展出,四川博物院、古藺縣紅軍長征四渡赤水博物館、涼山冕寧縣紅軍長征紀念館、甘孜瀘定縣飛奪瀘定橋紀念館、雅安石棉縣安順鄉中國工農紅軍強渡大渡河紀念館等18家博物館、紀念館的75件文物精彩亮相。
未來,川博將繼續推廣與四川省內各博物館聯合辦展的模式,充分發揮川博省級館的職能,全面整合省內博物館的文物資源,著力實施“大手牽小手”工程,促進省內博物館學術研究、陳列展覽、宣傳推廣、社會教育、人才培養、文創產品、信息技術等方面的交流和提升,共同譜寫四川文博事業發展的新篇章。
從“獨唱”到“大合唱”
為進一步密切博物館與社會公眾的聯系、研究把握博物館傳媒規律、搭建資源共享的合作平臺、構筑四川文博宣傳推廣矩陣,在四川省文物局和四川省博物館學會的指導和支持下,9月17日,川博牽頭成立了四川省博物館學會“傳媒和市場推廣專業委員會”,該專委會的53家會員單位的85位代表參加了成立大會。今年5月,“傳媒和市場推廣專業委員會”在四川省博物館學會召開第三屆第一次常務理事會會議并正式批準設立。
“傳媒和市場推廣專業委員會”是四川省博物館學會下設、由四川省博物館學會直接領導的專業委員會,也是省內各文博單位、從事文博工作的專家學者和管理人員,以及熱愛文博事業的各界人士自愿組成的非營利性機構。川博作為該專委會的牽頭單位,以提供傳媒和市場推廣服務為宗旨,加強博物館間的交流與合作,以團結、創新、協作、共贏的精神,搭建交流平臺、提供專業咨詢服務,塑造四川文博單位的良好社會形象,促進四川文博事業的繁榮發展。
來源:中國文化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