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訊(記者 李明麗)近日,三輛滿載儀器的科普大篷車開進了西盟縣民族小學,帶些啥?要干嘛?一起來看看就知道了。
由普洱市科協,西盟、瀾滄、孟連縣科協等單位聯合舉辦的科普大篷車進學校活動正在民族小學開展,學生們興致勃勃地圍著展臺,駐足觀看、時不時動手擺弄。
海底的世界
一個橢圓造型內織著鐵絲網的科普產品被學生團團圍住,四年級的肖禹羲好奇地用雙手夾住鋼絲網,微微移動,立刻感覺到鐵絲觸感柔軟,直呼“神奇”。
為什么雙手觸摸鋼絲網會感覺柔軟?小腦袋瓜里已經被問號刷屏的他在聽完科普老師的講解后,迫不及待的給大家復述自己學到的原理:“人的皮膚可以通過觸覺收集外界信息,并對接觸的物體做出判斷。皮膚中有多種神經細胞,有的用來感受壓力,有的用來感受震,當觸摸物體時會形成一種神經活動組合,大腦能夠通過神經活動發出的信息,判斷區分出不同的物體。但如果不同的神經細胞傳遞給大腦的信號是彼此矛盾的,人就會產生一種錯誤的觸覺。”
Robo攤位有點忙?
唱歌、跳舞、摔倒爬起……這些對Robo機器人統統都是小“case”!科普展上忙著秀才藝的Robo吸引了大小朋友的目光,跟隨著伴奏音樂舞動起來的樣子雖然很呆萌,但他的本領卻不小,一連串整齊劃一的舞姿收獲了現場一片驚嘆聲。
前不久,李世石與“阿爾法狗”的人機圍棋大戰沸沸揚揚,這次科普展上Robo各項才藝表演也讓小朋友們過足了眼癮。接連觀看了幾輪Robo表演的官娜葉倩小朋友迫不及待的給大家介紹自己剛認識的“朋友”:“我第一次見到這種機器人,太好玩啦!它的名字叫Robo,它不僅會唱歌、跳舞、還會吟詩、武術等,而且它摔倒了還會自己站起來,太有意思啦。”
戴著3D眼鏡看展板?這是什么操作?
在一排排科普展板前,老師剛把3D眼睛發給小朋友們,他們就迫不及待地帶上了3D眼鏡,有模有樣的看起展板來。老師在一旁向他們詳細講解:“如果不停地走動,變換觀賞角度,這些圖片中的景物就像活了一樣,也會跟著走動。”奇幻的效果讓小朋友們大呼神奇,甚至還情不自禁地上前伸手觸摸,感受3D技術的神奇。
紙魚游水、白紙顯字、筷子在水碗中立而不倒等各種邪教慣用的“法術”也在展板上被科學知識擊破。“白紙顯字就是一張白紙,用毛筆蘸取無色酚酞溶液在上面寫字,再噴些堿性液體就會有字出現,其實就是酚酞遇堿顯紅色的原理。”老師在一旁解釋到。
關于科普大篷車小知識了解一下?
科普大篷車麻雀雖小,但五臟俱全。它同時裝載科普展品、科普資料、科普展覽等活動內容多功能流動科普宣傳設施。車載展品集科學性、知識性、趣味性于一體,涉及聲、光、電、力、磁等學科內容,具有很強的參與性、互動性。科普大篷車也被形象地稱為“流動科技館”,是向廣大青少年弘揚科學精神、倡導科學方法、傳播科學思想、普及科學知識的一種新穎的科普宣傳形式。
六箱展具就可以組合出六大類24種設備,現場無規則擺錘、手搖發電、無人機、VR眼鏡、懶惰環等科技新產品一個個互動區科技攤位前,小朋友們都饒有興趣地進行體驗,30余件科普展品、50多塊展板及一些科普圖書種類豐富,讓學生們在“試一試”、“想一想”中盡享一場“科技盛宴”,在游戲中掌握到科學知識。
“孩子們對科技產品產生濃厚的興趣,在親手操作體驗科技產品的同時,感受科技的神奇,了解科學技術的原理,并愛上科學。希望以后有機會再下來為孩子們開展此類科普活動。”普洱市科協黨組成員、副主席候選人羅昊說。
來源:瀟湘晨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