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xmp id="yyece"><menu id="yyece"></menu>
    <menu id="yyece"><strong id="yyece"></strong></menu>
  • <nav id="yyece"><code id="yyece"></code></nav>
    <nav id="yyece"><code id="yyece"></code></nav>
    <xmp id="yyece"><menu id="yyece"></menu>
    <nav id="yyece"><strong id="yyece"></strong></nav>
  • 專題欄目:ARVRMR虛擬現實

    VR絕地反擊,Pico孤注一擲

    以Facebook 20億美元收購Oculus為中心,VR(虛擬現實)熱潮如同海嘯一般席卷全球。

    2015年的中國,A股里,幾乎每天都有上市公司發布成立VR基金的公告;創業中,幾乎所有和VR有關的項目估值一夜翻倍。暴風影音,40天拿下37個漲停板,創造中國股市記錄, VR業務,就是這場瘋狂中最重要的戲碼。不僅如此,百度、阿里、騰訊、華為、樂視先后入局。怎么看,VR都該是前程似錦。

    但僅僅一年,這股VR熱就慘烈熄滅,Facebook關閉了200家Oculus Rift線下體驗店,砍掉了在計劃中500家體驗店的40%。國內VR行業更是哀鴻遍野,大量PPT根本無法變成真的VR頭顯,資本迅速熄火。連同暴風在內,曾經高調的鑼鼓最終沒有了尾聲,落得一地雞毛。

    Pico在2015年入局。

    在Pico,周宏偉不叫周總,叫Henry,沒有自己的辦公室,全公司上下任何一個級別的員工可以在任何一個時間直接找到他。

    Pico,這個單詞在西班牙語中寓意非常豐富,有“小”的那一方面,指代小鳥,以及一種很小很小的刻度;但也有“大”的那一方面,意思是山頂。這家偏技術宅的公司,因為早期員工喜歡電影《黑客帝國》,于是用男主角Neo的名字,命名了自己的旗艦產品Pico Neo。

    到今天,VR行業已經走過爆熱、驟冷、暗淡、復蘇的輪回,Pico,依舊長期處于鎂光燈之外。但是鮮有人知道,這家不露聲色的公司在全球VR市場排名第三(僅次于Facebook的Oculus、索尼),在中國市場排名第一。

    尤其在一體機領域,Pico在中國市場的份額是57.8%(IDC 2020 Q4數據)。Pico Neo 2 Eye甚至入選了《時代周刊》2020年度全球100大最佳發明。

    一家成立僅僅六年的初創企業,在巨頭林立、兵家必爭的新硬件戰場,站穩腳跟。顯然,Pico是一個極佳的樣本,讓我們得以管中窺豹,讀懂中國消費電子的時代紅利。

    Pico一誕生,趕上VR泡沫破裂,行業從陽光明媚的盛夏一夜之間轉入寸草不生的寒冬。冰凍三尺,一眼都望不到盡頭。

    生存都成了問題。

    Henry先后在歌爾中國、歌爾美國工作,對海外市場有經驗。C端完全無量,盤算來盤算去,覺得B端或許有少量機會。果然,企業端的需求逐漸顯現,尤其在海外市場,這種需求更為明顯。VR逐漸被用于員工培訓、產品展示。

    海外B端業務有兩個特點。

    第一,企業服務要定制。單家客戶的訂單規模都不大,干的都是體力活,賺的都是辛苦錢,Facebook、索尼這種世界巨頭肯定看不上;第二,速度要快,企業需求一旦提出,往往希望立刻見面洽談,出設計,給樣品,迅速落地解決方案。

    中國企業,一來背靠強大的中國供應鏈,二來自身勤勉、敢拼,或許可以試試。

    就這樣,Pico這家中國創業公司,從出生就成了一家名副其實的跨國企業。時至今日,竟然有50%的收入來自海外市場。

    運氣到底是在眷顧Pico,還是在愚弄Pico,每一年都不好說。

    尤其是2020年,Pico歷盡一次過山車般的大起大落。

    2月,毫無征兆,疫情爆發,Pico業務遭遇不確定性挑戰,300人的團隊調整到250人。

    公司主題再一次調整為:活下去。差一點倒在黎明前最黑暗的時候。

    說起來,真是福禍相依,疫情把全世界困在家里,反而促成了VR的覺醒。自2016年以來,VR頭顯的屏幕、電池、芯片、算法一直在潛移默化地前進,而疫情成了催化劑,為行業完成了量變向質變的遷躍。

    這一年,VR游戲《半衰期:愛莉克斯》(Half-Life: Alyx)成了爆款。VR活躍用戶數國外進入百萬級,國內也進入十萬級,行業爆發來到前夜。

    Pico覺得自己可以在C端業務上再發發力。

    盡管,柳暗花明又一村,但是,至少到目前為止,VR依舊掙不了大錢。連行業老大Oculus都在瘋狂虧錢。一段漫長的VR冰霜期,勸退無數行業參與者。

    同樣的考驗,放到了Pico面前。在設備研發過程中,Pico在面部識別等領域取得技術突破。VR頭顯不賺錢,但是催熟的技術很賺錢,愿意為技術付費的場景包括:監控司機是否疲勞駕駛,物流行業識別快遞體積,等等等等。2018年,一個機會放到Pico面前——一家中國頂級互聯網巨頭找到Pico,建議Pico把相關技術拿出來,一起做線下刷臉支付(當時這家互聯網公司正和該領域的對手展開白刃戰)。這個模式大概率可以跑通,Pico賬面上的利潤會得到顯著改善。

    一邊是可以馬上賺錢的機會,一邊是望不到曙光的VR理想。十字路口,Henry把賺錢的那個機會停掉了,原因在于,人的精力有限,只能做好一件事。

    長期主義,說起來很容易,做起來不簡單。

    這讓人想起另一個行業疑問:互聯網巨頭做硬件,資金、技術、人才樣樣充裕,但是為什么大多數都以失敗告終?

    一言以蔽之,做硬件是臟活、累活。

    互聯網是輕資產。這些年互聯網江湖大戰,決勝的關鍵在于“小步快跑,快速迭代”。通俗地說,不用想得很周全,APP趕緊上線,先沖規模,邊做邊改。

    但是做硬件就沒有那么幸運。硬件需要“謀定而后動”,提前6個月做規劃,每一步都要提前想明白。打一個新模具,需要兩個星期;改動某塊設計,需要45天。顯然,硬件開發經不起折騰,快跑只會摔倒,急不得,要匠心。

    另一方面,互聯網的幸運在于,可以憑借商業模式的創新,賺大錢。而商業模式,不存在技術專利,拼的是誰跑得快,搶到足夠的規模,因此,行業里到處都是“借鑒”和“模仿”。

    硬件面前人人平等,大廠不見得就能一步登天。這進一步加深了我對于Pico這類初創企業的好奇。

    VR一入行就面對技術路線之爭:是做一體機,還是做一個依附于PC的VR?

    這幾年,一體機逐漸被確認為行業的主流。不過,即便是領頭羊Oculus,最早也是走PC路線,這幾年才確定一體機戰略。

    相比之下,Pico從創業之初目標就很明確,做一體機。可見在入局之前,Pico已經對行業有充足的思考。

    VR是人類文明嶄新的硬件,到今天像剛在泥土里冒出一點嫩芽的種子。在世界舞臺,扎克伯格以個人的癡狂,調動整個Facebook的資源,推動著Oculus高舉高打。你肯定想象不到,在這家世界前五的互聯網公司,五分之一的員工在為VR事業工作。而中國,沒有類似體量的巨頭企業,懷有相似的極客精神和遠大夢想。

    那么,Pico這樣的創業公司,要如何安身?

    一方面,要做出產品的差異化。比如,佩戴。VR設備最為人吐槽的一點,在于設備太重,戴在頭上玩一小時游戲,脖子都不是自己的了。Pico開發了電池后置技術,使得設備佩戴更平衡。Pico Neo 2的重量是342g(不含線纜),相對于Oculus Quest 571g的重量,更輕便。此外,怎么保證戴眼鏡的用戶,也能舒適地佩戴VR頭顯?這樣一個小問題,Pico就迭代了四五次。

    Pico是全球佩戴最舒適的VR頭顯,這個差異化的特點,有口皆碑。

    另一方面,要敢于打硬仗。論體量,在科技行業里Pico是名副其實的小公司,但是依舊保持20人左右的高精尖團隊,全是機器視覺工程師。VR頭顯在硬件上的重中之重在于Tracking技術。Pico敢在核心算法上打硬仗,十年磨一劍。繼Quest 2之后,Pico Neo 2是體驗最好的一體機,越來越被西方的評測界肯定。

    另一場硬仗是做生態。恰恰中國企業特別不擅長的領域。Pico啃這塊硬骨頭的方式是設計好SDK,竭力追求易用,最大程度地方便開發者移植應用到Pico平臺。

    硬仗效果怎么樣?是檢驗Pico潛力的重要依據。

    扎克伯格有野心,學喬布斯做iPhone,一方面,在硬件上追求卓越,一方面,做精品生態,第三方軟件想入駐Quest平臺,有非常嚴苛的標準。PC平臺Steam上的游戲已經突破3萬,但是Quest上只有170-180款游戲,但是樣樣精品,獲得市場肯定。

    生態的重要性再怎么提也不為過。當年,微軟做Windows Phone,技術絕不比Google安卓差,但是開發者不來,哪怕你是操作系統之王,也只能歇菜。

    這樣看來,Oculus Quest最有價值的資產是圍繞其上的開發者。換一個角度,這些開發者的認不認可,也是別的設備的試金石。

    Pico Neo 2平臺目前有81款6 DoF游戲,其中25款是Quest平臺上的精品游戲。

    一個小故事,《Superhot VR》在Quest上大放異彩,Pico和另一家知名度更高的VR廠家一起前去洽談入駐。后來的結果是,《Superhot VR》在Pico很快上架,而同行的那家現在都還沒有上架。

    完成最新一輪融資的Pico最近做了兩件事,第一,在北美設立發行部門Pico Studios,繼續挖掘全球優秀VR內容。第二,定于今年5月10號在水立方發布最新旗艦機Pico Neo 3。

    應該說,中國企業低姿態、務實的作風正在收獲回報。

    盛田昭夫說過這樣一個故事,早年他在歐美考察,餐廳服務員指著擺盤上一把精致的小傘說:這是貴國特產。服務員出于友好,但是盛田昭夫卻無比難過,日本給人是的印象就是只能生產這些好看的小玩意。

    索尼是全球第二家開發出晶體管收音機的企業,但是鮮有人知。直到發明立體聲卡帶播放器Walkman,終于引領世界的潮流。盛田昭夫大顯身手,讓一家名不見經傳的小公司,成了世界的索尼,徹底揚眉吐氣。

    一個國家從崛起,到最終贏得世界的尊重和認可,往往伴隨一個標準:能在全世界最重要的工業品上貢獻一流的產品。

    除了索尼,日本在消費電子、半導體、汽車等產業,不斷涌現頂級品牌,為日本戰后的崛起一錘定音。同樣的軌跡,正在當下中國發生。

    談起中國制造,大家聯系到的往往是成本優勢。一個產品往往誕生在歐美日,由歐美日提出概念、催熟產品、培育市場。直到進入供應鏈效率比拼階段,中國企業再入局,憑借成本優勢蠶食對手,最終靠性價比占據一席之地。

    但是,這個定式正在被打破。

    一個很明顯的趨勢,中國創新企業正在越來越早地參與到新的工業產品中來。

    智能手機領域,華米OV,后來居上;電動汽車領域,蔚來理想小鵬,躬身入局。在VR這個新物種上,這個趨勢尤其明顯,Pico等中國企業在第一時間參與了產品和生態的拓荒。

    從產業的跟隨者,到一步步成為產業的拓荒者。那么,中國究竟在為VR這個新硬件的成熟貢獻什么呢?中國企業最大的優勢又是什么呢?

    不得不提,中國的工程師紅利。每年多達800萬的大學畢業生,讓研發有了更多試錯和迭代的機會。

    尤其是和VR高度共享的智能手機產業鏈 ,為VR行業貢獻大量人才。拋開芯片,任何一個生產環節,中國的效率都是世界第一。從產品定義到產品實現,國外普遍在12-18個月,在中國只需要6-9個月。

    VR今天的拓荒,最需要的是什么?一方面是核心技術的不斷突破,但我覺得,比這個更重要的是讓更多人用上VR,當活躍用戶數足夠多(比如突破1000萬),開發者能賺到錢,從而不斷涌入,由此形成生態良性循環。

    鼠標就是個好例子,很早就被發明,但是只封存在實驗室。直到喬布斯把它做成一個使用方便、價格公道的產品,當鼠標走進普通人的生活,人機交互得以邁出里程碑式的一步。

    這樣看來,現在就是中國消費電子創業創新最好的時候。

    把握住中國頂級的供應鏈、豐沃的工程師紅利,踏踏實實造出體驗一流、價格厚道的產品。讓更多的人用上VR,喜歡VR,就是推動這個新物種成長,最好的方式。

    大概,這就是Pico們的使命。

    來源:衣公子的劍

    發表評論

    相關文章

    在线观看免费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