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我有幸加入紅網視聽中心,從“電視人”變成了“網媒人”。11年時間里,我參與了紅網在視聽領域創造的多個第一,經歷了新舊媒體的融合和迭代,特別是在直播領域,網絡早已取代電視,成為主流介質。紅視頻依托“內容、創意、技術”三駕馬車驅動,立足專業,在網絡直播領域開啟加速度,取得了長足發展。在建網20周年的喜慶日子里,我愿意與大家一起分享如何開啟一場視頻直播的幾點體會。
那么,究竟該如何開啟一場視頻直播呢?
分三步:拿起手機,打開微信,點擊視頻通話!
《書記的鄉間午餐》直播現場。
是的,視頻通話場景等同于一場簡單的視頻直播。近十年來,隨著移動互聯網的飛速發展,視頻直播的門檻早已消失,所謂全民直播時代,并非虛言。從媒體的視角來解讀,視頻直播憑借實時、現場、互動等特性,是大眾傳播眾多載體中的最優形式。那么,問題來了,如何在“零門檻”的全民直播中,呈現媒體不可替代的價值呢?
內容守正,角度新穎
作為黨媒,牢牢把握正確輿論導向,這是最基本也是最核心的要求。2020年是脫貧攻堅決戰決勝之年,全國的媒體同行都在聚焦報道這一重大主題。紅網另辟蹊徑,借鑒“吃播”形式,推出了《書記的鄉間午餐》移動直播系列報道,以駐村扶貧工作隊第一書記的日常工作“鄉間午餐”為切入點,運用5G技術實現“主持人+記者+脫貧致富帶頭人”多點連線切換,全景展現勝利成果和群眾實實在在的獲得感、幸福感。
“人間煙火氣,最撫凡人心”,之所以以鄉間午餐作為主線,一來,它是扶貧干部的日常,可以串聯起他們的工作和生活;二來,食物類視頻向來是網民追捧的熱點。瀏陽的黑山羊、新化的高山白菜、新田的水磨豆腐、麻陽的土豆燉豆角……一道道家常菜,訴說的是脫貧攻堅的“色香味”,不但展現了脫貧攻堅一線的奮進和努力,也拉近了與網民的距離,增加了可看性。
《擁抱小康 2020》全國兩會云直播。
形式創新,融合潮流
作為省政府新聞辦公室新聞發布會唯一指定的視頻直播媒體,紅視頻直播團隊在會議類直播上一直在探索新的表現形式。2020年全國兩會和湖南省兩會期間,視頻直播團隊均采用“主演播室+會議直播+記者連線”的形式,推出直播報道。直播內容既有演播室的嘉賓解讀,又有各地干部群眾的反響,相較于簡單的轉電視臺直播信號,報道更立體、更全面,贏得了用戶認可。
紅視頻直播團隊正在直播。
移動連線直播也常用于突發新聞現場報道。2018年底,湘西突降大雪,部分高速被冰封,正在采訪路上的記者跟后方聯系并請示值班三審領導后,便用手機開啟直播,報道一線情況;2019年7月,湘江洪峰過境長沙,三路記者分赴長沙城區湘江風光帶、長沙防汛抗旱指揮部、望城區湘江沿線,通過手機完成多地多點現場直播,實現了輕量化、快速化報道的目的。
技術過硬,緊跟前沿
全民直播時代如何彰顯專業性?技術賦能無疑是最佳手段。多機位導播、異地連線、超高清傳輸等等,都是機構媒體區分自媒體的“絕招”。視頻直播的畫面是否流暢清晰主要取決于前端傳輸的網速、后臺服務器的承載以及編碼和解碼能力。2014年前,紅視頻直播使用的是自有服務器,帶寬和運算能力都受限。印象特別深的是2010年“快男三強”做客紅網訪談欄目《紅人堂》,直播時段同時在線超過100萬人,畫面不時出現卡頓甚至黑屏現象。沒想到,粉絲們非但表示理解,還在留言區以及貼吧、微博等社交媒體倡議關閉直播等回放,給其他非粉絲讓道。
2014年后,因為采用云服務器以及CDN加速技術,紅視頻直播再也沒有出現過卡頓現象,這是后話。
紅視頻直播團隊搭建的移動直播導播間。
5G時代,多家移動運營商的聚合設備已經完全能勝任高清和4K超高清信號傳輸,相對有線網絡,更為便捷,也更能滿足移動直播需求。相較于之前電視臺搞直播,動輒就是衛星、微波,真是方便太多了。2021年5月,紅網采用“5G+4K”的直播技術,推出大型直播報道《情牽紅土地》,將再次創造網媒直播新高度。
從挑戰單通道線性傳播的電視直播,到成為主流傳播方式,短短十年,網絡視頻直播就站到了風口浪尖。厚積薄發,技術賦能,未來極具想象空間。接下來,紅視頻直播團隊將依托“54MA新媒體實驗室”,秉承“內容優先技術保障”原則,借助超高清直播、VR直播、MR(混合現實)直播等高新視頻形式,繼續讓視頻直播成為紅網重大主題報道中的中堅力量。
來源:紅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