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時,這款眼鏡的定價精準地定在了 2500 元以內,這個接近終端游戲主機和投影儀的價格區間,讓喜歡嘗鮮的年輕用戶無負擔購買。而另一款眼鏡 Nreal X 定價 4299 元,真正利用技術把全面比肩企業級 AR 頭顯的全功能 AR 眼鏡做到了「眼鏡」形態和消費級價格。相比于此前動輒兩萬元以上的 AR 頭顯,Nreal 的兩款眼鏡有著天壤之別。
正因為有了這樣不同于硅谷的產品思路和打法,國產 AR 眼鏡迎來了一次新高潮。
中國公司,搶跑下一代平臺
2007 年,喬布斯從口袋里掏出的 iPhone,拉開了智能手機和移動互聯網的時代大幕。
現在,人們依然遵循慣性,期待著傳說中的蘋果 AR 眼鏡,能夠正式定義出一個賽道。不過,在人們已經對「下一代計算平臺」有所期待的當下,行業領跑者是否仍非蘋果莫屬,已經是未知數。至少國內正在「搶跑」AR 的公司,未必甘愿一直做跟隨者。
相比于國外巨頭,中國 AR 公司也有屬于自己的優勢。
首先,國內強大的供應鏈,保證了創業者可以迅速迭代產品,尤其是像 AR 眼鏡這樣仍沒有成熟標準和定論的消費電子產品。Nreal 創始人徐馳曾經透露,在展會上告訴外國同行,自己的產品一年能迭代 7 次,讓對方震驚不已。
人們對于 AR 眼鏡的最終想象大概就是這樣|Firstpost
其次,國內巨大的市場,大批對優質產品有好奇心的年輕用戶群體,是創新公司堅實的「培養皿」。當下,手機產品創新力減弱,作為新型消費電子的 AR 眼鏡產品,更容易受到年輕消費者的青睞。而有了消費市場的反饋,反過來又能促進產品更快迭代,生態更快速地成熟。
另外,不少國內公司掌握了發展「節奏」,沒有像歐美同行一樣「冒進」,而是利用 AR 低潮期磨練技術,培養生態。例如,Nreal 在早期主推歐美市場,一方面進行產品完善,一方面培養開發者生態。待到時機成熟,才在國內正式發布。
最后,更多人才加入行業,加速 AR 發展。以 Nreal 為例,近 500 人的團隊中有 70% 以上的人做研發,通過自研的光學引擎、空間定位和 3D 交互系統,讓消費級的 AR 眼鏡,也能達到 B 端產品的體驗,同時畫面更清晰明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