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醫學影像誕生的百余年來,一直在朝著“有創→微創→無創”的發展路徑有條不紊的向前邁進。
針對全球范圍死亡率最高的心血管疾病,如何順應影像診斷發展路徑,為醫療機構提供更精準的篩查方案、為患者提供更便捷安全的篩查選擇,從而實現早診早治?是公眾健康的需求,也是拷問著每一個從業者的關鍵命題。
自2018年開始,飛利浦順勢而為,推出無創冠脈MR產品,并逐漸完善,目前已成長為一體化的整體解決方案,從產品、服務到標準化,為心血管疾病輕量化篩查,交出了署名飛利浦的“答卷”。
5月9日,在飛利浦于大連舉辦的無創冠脈磁共振高峰論壇之上,醫趨勢采訪了數位產品受用者,以期探尋飛利浦無創冠脈MR在臨床的真實表現以及冠脈影像診斷的未來趨勢。
無創冠脈MR時代,向造影劑“說再見”
心血管病已經成為全球范圍死亡率最高的疾病。
據中國心血管健康指數(2018版)顯示,冠心病在心血管疾病中死亡率所占比例最大,現患病總人數接近3億,占居民疾病死亡比例超40%,致死率高達8.5%,超越癌癥、慢性病,是中國人健康的第一大“殺手”。
早期診斷、早期干預、早期治療,是防治冠心病的重要方式之一。
目前,冠狀動脈常用臨床檢查手段包括心電圖、心臟超聲、血液分析、CTA(CT血管造影)、DSA(數字剪影血管造影術),其中以CTA和DSA為主,而DSA又被視為“金標準”,通常是冠脈檢查的“最后一道關卡”。
但無法避免的是,CTA和DSA又各自存在著一些局限性:
CTA需要注射造影劑,并含有放射性輻射,且對于冠狀動脈鈣化會出現過度評估,影響后續的臨床治療;
DSA不僅需要注射造影劑,另外還需要進行穿刺手術,屬于創傷性檢查。
顯然,以上兩者并不適合用于普通人群預防性、重復性的冠脈體檢篩查當中,早診早治,還需要更為普適性的篩查方式。
需求催生出新的技術供給。
與以上手段相比,磁共振血管成像技術(MRA)不僅無創無輻射,而且具有良好的分辨率和清晰度等優點,最重要的是,不需要打入“造影劑”即可對冠狀動脈進行全面檢查,在較早的時間發現冠脈病變、避免出現生命危險方面,具有無可替代的優勢。
據北京協和醫院放射科主任醫師王怡寧教授介紹,“運用磁共振進行冠狀動脈成像,無需使用對比劑,沒有電離輻射,并且不受鈣化影響,目前已經逐漸從研究的階段進入到臨床應用。”
▲北京協和醫院放射科主任醫師王怡寧教授
武漢亞心總醫院是一家三級甲等心臟病專科非公醫院,并且是國內最早引入飛利浦無創冠脈磁共振產品的醫院之一,對于該項技術的臨床應用,該院磁共振室副主任吳洋教授認為有兩大必要性:“第一,能夠讓孕婦、兒童、腎功能不全的患者,接受無創、無電離輻射的冠脈篩查;第二,可以讓一部分沒有達到外科治療標準的有癥狀患者,接受更簡單、更有效、更少傷害的MRA檢查。”
從真實臨床數據來看,“MRA的敏感度、特異度、準確率、陽性率、陰性率,都有非常好的表現。與CTA相比,也有相關文獻顯示,可達到同等效能的敏感度和特異度。”吳洋教授對醫趨勢表示。
由此可見,將磁共振應用于普適性的冠脈篩查,正在成為越來越多醫療機構和患者的選擇,冠脈影像篩查的行業轉向正在行進中。
以AI之力,賦能“硬核科技”解決方案
在影像診斷領域,心血管MR成像,一直以結構復雜,變異較多被認為是最難攻克的技術堡壘之一,“一個影像診斷技術的發展,往往會以心內科為切入點,如果心內科醫生認可了,其他臨床科室大概率會逐漸接受。”吳洋教授表示。
技術制高點之下,冠脈影像診斷考驗的正是廠商的“硬核科技”。
而飛利浦一直以來都是全球MR市場的領導者,曾開發出全球首臺超導磁共振、全球首首臺緊湊型超導磁體、全球首臺無液氦磁共振……這些無一例外都在引領者臨床與行業的變革。
如今,飛利浦將半個世紀的MR創新技術應用于無創冠脈篩查領域,以人工智能的力量,賦能掃描速度、圖像質量方面的提升,讓磁共振的冠脈檢查真正走入臨床,得以正常高效地開展。
▲飛利浦無創冠脈MR掃描圖像
大幅壓縮成像時間,實現<10分鐘的冠脈檢查
要說磁共振掃描目前最大的痛點,檢查時長是最重要的一個維度。
“天下武功,唯快不破,時間的長短在影像篩查中非常關鍵。”吳洋教授認為,掃描時間縮短,可以提高診斷成功率,也會讓患者有更好的檢查體驗。
飛利浦無創冠脈磁共振技術可以將過去掃描一個病例30min縮短至10min內,大幅提升掃描時速度與時間、空間分辨率。
此外,飛利浦基于應用數學的一種前沿的信號采集與處理方式,開發出磁共振發展史上革命性的加速技術——壓縮感知技術,更是將掃描時間進一步縮短。根據王怡寧教授的分享,臨床研究顯示,通過壓縮感知技術,MRA掃描時間從平均9min縮短到5min。
一鍵式后處理,提高效率必備“神器”
復雜的后處理過程,也是制約冠脈檢查廣泛開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以往來看,磁共振冠脈后處理是需要診斷醫師進行長時間耐心和細致的工作,而且會因為一點小的疏漏,造成結果巨大的差別,從而導致對于冠脈病灶的誤判誤讀,發生誤診、漏診。
相較于之前動輒30分鐘以上長時間的冠脈后處理,飛利浦無創冠脈MR配備了一鍵式獨立的冠脈后處理模塊,易學易用,只需三步就能完成整個冠脈后處理過程,提高診斷效率和準確率。
▲飛利浦無創冠脈MR后處理三步驟
此外,在快速準確的處理冠脈圖像之后,該模塊還可測量狹窄率和壓力指標,定量的分析整個血流動力學表現,提供更為全面的冠脈的分析功能。
直擊核心,保證掃描準確率和成功率
一切技術手段的賦能,最終要保證的,一定是掃描的準確率和成功率。
正常成年人的心跳每分鐘80-100次之間,在這不到1秒的一次心跳中,留給冠脈檢查的時間平均只有70毫秒。所以,在進行CT冠脈檢查時,不得不控制心跳次數,來增加圖像的信噪比和穩定性,這個過程必然會增加患者的風險。
而飛利浦無創冠脈MR無需控制心率,獨家具備的mDIXON魔鏡不打藥的冠脈成像序列,可以幫助把握這極短的采集時間窗,減少運動所帶來的圖像偽影。
另外,為了降低技師操作難度,飛利浦無創冠脈MR無需準確定位每一支冠脈位置,直接包全心臟進行大范圍檢查,采集數據后再進行3D各向同性重建,再看清冠脈的同時,也能獲得毗鄰結構清晰的解剖細節,更有利于提高診斷的準確率。
多篇權威文獻表明,飛利浦獨家的不打藥mDIXON魔鏡壓脂冠脈掃描序列,可以完美去除脂肪信號干擾,清晰顯示冠狀動脈,無論在信噪比和組織對比上均優于其他廠家采集技術。
除以上之外,為幫助醫療機構更好的實現技術落地,“截至目前,從產品端的掃描、分析、后處理,到服務端的培訓、維護,再到行業標準的共建,飛利浦無創冠脈MR已經搭建了一整套的解決方案。”飛利浦大中華區磁共振市場業務部市場總監楊玲對醫趨勢表示。
無創冠脈篩查,在非公醫療大有可為
一項新的技術或產品,在市場推廣初期,必然會面臨難點與坎坷。
“在實際推廣的過程中,我們發現,一般冠心病患者的就診習慣,傾向于出現癥狀才會去醫院檢查,但公立醫院醫療資源較為緊缺,會消耗很多等待的時間,同時,由于公立醫院的屬性使然,也很難承擔起大規模的冠脈篩查任務。”楊玲表示。
一個靈活的商業公司,應該學會因時而變、因勢而動的去調整策略,最大限度的激活尚待開發的市場。
在此背景下,針對無創冠脈MR,飛利浦的目光轉向了另外一塊重要的戰略增長高地——非公醫療機構。
2015年9月,國務院發布《關于推進分級診療制度建設的指導意見》,為分流公立醫院影像科的負荷,提出探索設置獨立的醫學影像檢查機構等一系列獨立醫學診斷機構,實現區域資源共享。自此以后,一大批獨立影像中心陸續建立。
2021年3月,國務院發布《“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中提到,將建立以公立醫療機構為主體、非公立醫療機構為補充,擴大醫療服務資源供給的醫療體系。
非公醫療的崛起與無創冠脈核磁技術的發展相碰撞,催生出了一片水草豐盈但尚未被開發的“處女地”。
身處于此,飛利浦發現,“無創冠脈MR篩查,對于非公醫療機構來說,一方面,可以緩解公立醫院的醫療壓力,起到補充的作用;另一方面,無創無痛的特點也保持了非公醫院的差異性,一舉兩得。”楊玲表示。
從民營體檢機構的角度來看,“磁共振無輻射、不需注射造影劑的特點尤其適用于體檢機構快速、大量的篩查需求,這也是我們與飛利浦合作,推出無創冠脈磁共振檢查項目的重要原因。”美年大健康集團副總裁孫彤先生對醫趨勢表示。
2018年12月份,美年大健康旗下高端體檢品牌美兆醫療安裝了第一臺飛利浦無創冠脈磁共振,正式應用于2019年3月,“三年過去,無創冠脈篩查項目,在我們旗下門店和客戶中非常受歡迎,截至目前,我們在全國各個門店已經陸續裝機了8臺飛利浦無創冠脈磁共振。”
孫彤從市場邏輯的角度解釋道,“冠脈核磁檢查作為高端體檢中的一環,疫情之后,之前很多到國外去做高端體檢的用戶,會將需求轉移至國內體檢機構,所以對我們來說,目前存在一個極佳的市場機會,我相信,無創冠脈核磁篩查在未來會擁有非常好的市場前景。”作為業內最好的心血管疾病解決方案供應商之一,楊玲認為,飛利浦有能力也有義務解決冠脈磁共振成像的難題,“未來兩年,我們會堅定不移將無創冠脈磁共振的理念推向更遠的地方,讓更多的醫療機構以及醫生有機會得以學習和知曉。”
中國人所說的“勢”,就像激流從高山上沖瀉下來,無可阻擋。
在技術快速迭代的健康科技領域,企業的制勝要素之一,就是要清晰的預判“勢”在哪里,而后躬身入局,順勢而為,才有機會抓住最大的成功籌碼。
來源:MedTrend醫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