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博物館里的唐俑活了,將會是怎樣的魔幻景象?今年春節,河南衛視春晚舞蹈《唐宮夜宴》將這一奇妙場景搬上舞臺。節目一經播出,便受到廣大觀眾熱捧,迅速登上多個網站熱搜榜。這支5分鐘的舞蹈,展示了唐朝少女從準備、整理妝容到夜宴演奏的全過程。整個舞臺還運用了先進技術,串聯起多件國寶級文物和古代名畫,被網友形容為“唐朝少女的博物館奇妙夜之旅”。
鬢云欲度香腮雪,衣香袂影是盛唐。在《唐宮夜宴》中,參加夜宴的唐朝少女們圓潤討喜,她們時而梳妝打扮,時而嬉笑打鬧,如同在古畫中穿梭行走,將大唐盛世的錦繡繁華展現得淋漓盡致。正如河南博物院院長馬蕭林所說,這個節目真正做到了讓靜靜地陳列在博物館展柜中的文物“活”起來,讓樂舞俑、樂舞圖像跳起來、唱起來,把文物背后的文化魅力、人文情懷和藝術神韻,真真切切地傳播到了社會公眾心中,并滋養著人們的精神世界。這應該就是它能“火出圈”的最大原因吧。
可以說,《唐宮夜宴》是傳統文化得以創新性回歸和走紅的又一例證。我國從遠古走來的優秀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浩如煙海、燦若星辰,飽含數千年的東方文明與智慧,是中華民族的人文基因、文化血脈和精神命脈。對優秀傳統文化進行傳承和發展,保障它們走向遙遠的未來,是一代又一代人的神圣使命。因此,如何深入切實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成為全國相關政府部門、文化藝術院團、公共文化機構和文博機構的探索。而《唐宮夜宴》的探索,無疑是比較成功的。
一方面,該節目高度還原了歷史文化。長期以來,在公眾所見的古典舞中,演員都是非常苗條、修長的,盡管唯美,卻未必符合歷史形象,尤其是在以“胖”為美的唐代。據報道,《唐宮夜宴》為還原唐代少女的“豐腴美”形象,演員身上穿著塞了海綿的連體衣,嘴里含著棉花。而演員眼角兩道月牙形的妝容,也完全再現了風靡于唐代的女性面部潮流妝容“斜紅”。因此,演員們的一顰一笑、舉手投足不僅憨態可掬,還盡顯盛唐時期的文化風情。不少網友認為,“真的像是畫里的人活過來了”。
另一方面,該節目還實現了審美的古今融合、傳統畫卷與數字科技的完美結合。整個舞臺運用了先進的5G增強現實(AR)技術,串聯起婦好鸮尊、蓮鶴方壺、賈湖骨笛、《簪花仕女圖》等國寶級文物和古代名畫,使得此支舞蹈更像是一個融媒體產品,表達方式更加新穎。而那些打鬧嬉戲的唐宮少女,雖從歷史中“走”來,卻像今天的小女孩一樣活靈活現、可親可近。換言之,這支古典舞不失古風古韻與大氣恢宏,在表現形式、 感官追求、價值認識中,又體現出強烈的現代意識,自能引領年輕人追捧傳播。
總之,《唐宮夜宴》“火出圈”再次表明,要讓一代又一代年輕人主動認識自己的民族文化、熱愛自己的民族文化,甚至將民族文化融入于生活、情感和行為,就需要努力賦予傳統文化以新的時代內涵和現代化表達形式,創作出更多讓人喜聞樂見的文化精品。
優秀傳統文化是文藝創作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源泉,創造性傳承與發展優秀傳統文化,關乎文脈延續,關乎文化安全,關乎民眾的文化素養。
來源: 人民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