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朋友們,如果在一個裝滿水的杯子上放一張紙,再把它倒過來,杯子里的水會流下來嗎?”廣東科學中心的展教輔導員邀請三位同學上臺演示,用一個實驗解釋了大氣壓的原理。
4月25日上午,華南師范大學附屬廣州大學城小學(下稱“華師附屬大學城小學”)2021年科技節正式開幕。500余名師生齊聚該校體育館,觀看由廣東科學中心帶來的科普表演秀,動手參與實驗,學習科學知識。
“一張紙有2個面4條邊,一個紙圈有2個面2條邊,那么如何能做出只有1個面1條邊的紙圈呢?”聽到問題后,同學們紛紛拿起手中的紙帶,按提示將其右半部分翻折,再首尾相接,成功制作出只有1個面、1個邊界的“莫比烏斯帶”。
在同學們動手實踐后,展教輔導員吳老師介紹,“莫比烏斯帶”在生活中并不罕見,用于錄音的磁帶就是這種結構。她說:“只有1個面的‘莫比烏斯帶’能有效減少磨損,延長使用壽命,節約生產成本。”
學生動手制作“莫比烏斯帶”
此外,同學們還觀賞了《最佳拍檔》《魔力數學》等科學表演秀,參與了《香蕉球是什么球》《空氣大力士》等科學小課堂。
據了解,廣東科學中心“科普進校園”活動涵蓋了從小學到高中的各個階段,展教輔導員根據不同年齡段的特點來設計節目內容、形式,同時注意調整知識主題的難易程度。其中,面向小學生的展演強調學生的親身參與,趣味性和互動性更強。
“科學技術聽上去是一個枯燥乏味的大概念,但通過講故事、舞臺劇等表演形式,科技知識在觀感上更新奇有趣了。寓教于樂,讓孩子們邊玩邊學是我們一直堅持在做的事情。”展教輔導員張老師表示。
展教輔導員俞老師則發現,今年到廣東科學中心參觀的人數較往年有所增加,由此,她感受到學校、家長對科學教育越發重視。當下,孩子們接觸科學知識的渠道不再停留于屏幕前、書本上,他們有機會動手操作小實驗、小游戲,親身體驗近在身邊的科學。
學生上臺演示大氣壓實驗
下午,華師附屬大學城小學協同8個單位,舉辦一系列科普互動展覽。其中,廣東中醫藥博物館講解了中醫藥理知識和香囊制作的過程;南方醫科大學人體科學館介紹了人體標本及其相關知識。
同時,孩子們可在校內參觀“消失的圖案”“旋轉的小人”兩個移動展項,參與“巧布哨兵”“拼五角星”等智力游戲;還能“免預約”“免排隊”,通過VR游覽廣東科學中心。
“除了為學生普及科學知識外,‘科普進校園’還能弘揚科學精神、傳播科學思想、倡導科學方法,讓學生在活動中感受科技魅力、煥發創新動力。”華師附屬大學城小學執行校長王福華介紹,一年一度、為期一個月的科技節是該校的特色活動之一,是學校重視科學教育、培養學生科學興趣的重要舉措。
科普表演秀現場
未來,該校將繼續與廣東科學中心合作,把更多生動有趣的科普活動引進校園。另外,該校計劃利用區位優勢,邀請周邊高校的專家、學者入校開講座,從提升教師科學素養、培養其科學精神出發,將科學融入教學過程,全面提升教學質量。
“在小學階段,我們教育工作者需為學生種下科學夢想的種子,在校園內營造人人都是‘小科學家’的氛圍。”王福華說。
據悉,華師附屬大學城小學以辦成省內有影響、獨樹一幟、特色鮮明、改革創新的學校為發展目標。該校既是華南師范大學培養優秀中小學師資的重要實踐基地,也是開展基礎教育改革試驗的實驗基地,更是創辦高水平小學教育的重要窗口。
來源:嶺南24小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