虛擬現實系統按照不同的標準有許多種分類方法。按沉浸程度來分可分為非沉浸式、部分沉浸式、完全沉浸式虛擬現實系統;按用戶沉浸方式來分,可分為視覺沉浸式、觸覺沉浸式和體感沉浸式;按用戶參與的規模來分可分為單用戶式、集中多用戶式和大規模分布式系統等。1994年,保羅米爾格拉姆(Paul Milgram)和岸野文郎( Fumio Kishi no)提出了虛實統一體( Reality-Virtuality- Continuum)的概念,如圖1-13所示,其中的現實環境(Real Environment,RE)指真實存在的現實世界,虛擬環境(Virtual Environment,VE)指由計算機生成的虛擬世界,增強現實(Augmented Reality,AR)指在現實世界中疊加上虛擬對象,增強虛擬(Augmented Virtuality,AV)指在虛擬世界中疊加上現實對象,混合現實(Mixed Reality,MR)由AR和AV組成,虛實統一體由RE、AR、AV和VE組成。他們將真實環境和虛擬環境分別作為連續統一的兩端,位于它們中間的為混合實境,其中靠近真實環境的是增強現實,靠近虛擬環境的則是增強虛擬。
沉浸性是虛擬現實的三大特性之一,目前使用比較多的一種分類方法是既按沉浸程度又按用戶規模進行的分類方法。大致分為桌面虛擬現實系統(Desktop VR),沉浸虛擬現實系統(Immersive VR)、增強現實或混合現實系統、分布式虛擬現實系統(Distributed VR)。由于虛擬現實系統的軟硬件成本較高,應根據不同用途和需要配置不同的系統,達到不同的沉浸感,避免系統因過于復雜而導致成本太高。例如,用于產品外形造型設計的分布式協同設計系統,重點在于三維數據的快速遠程傳輸和實時渲染,顯示高質量的立體圖像,而聽覺和觸覺要求較低,用普通鼠標和鍵盤進行操作即可達到人機交互的目的。而在虛擬維修中,除圖像外,要求多通道的人機交互,更自然的方式進行機器設備的拆裝和維護,需要配備六自由度的空間跟蹤器、數據手套、虛擬頭盔等。
內容來源:黃海《虛擬現實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