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科技賦能加深了博物館與觀眾之間的深層互動。新技術進入大眾生活,不僅加快了文化知識的傳播速度,傳播范圍也不可同日而語,更多的年輕人走近文博、親近文博。即使很多文博“門外漢”都發現,現如今新疆的博物館越來越“好玩”了。
觀眾在阿克蘇地區文博院(博物館)體驗絲綢之路帶入式互動體驗系統。(阿克蘇地區博物館供圖)
科技讓文物“活”起來
2020年“十一”假期,阿克蘇地區文博院(博物館)歷史文化廳數字化體驗設備——“絲綢之路帶入式互動體驗系統”投入試運行,成了新的網紅打卡點。
體驗系統包涵“絲路概覽”“絲路大地形”兩大全景體驗劇情,采用航拍視角將絲綢之路歷史發展脈絡一一為觀眾梳理,“遺址數字化展示”模塊將阿克蘇地區克孜爾尕哈烽燧、克孜爾石窟、蘇巴什佛寺3處世界文化遺產,烏什喀特古城、闊納齊蘭古城等8處文物遺址進行全景還原,體驗者可使用交互感知設備進行虛擬游覽,仿佛進入歷史時空傳送門。
通過體驗,參觀者以最直觀的方式進入絲綢之路歷史長河中,越過高山、沙漠,走進絲路重鎮,品味阿克蘇地區厚重的歷史文化。這道歷史時空傳送門可360度環游絲路遺址,也可同時容納多名參觀者,所有參觀者完全被三維立體畫面所包圍,沉浸其中。
阿克蘇地區文博院(博物館)陳列宣教科負責人唐煒說,近年來,阿克蘇地區文博院(博物館)緊緊圍繞“讓文物活起來”,在數字化文物展示上不斷創新,建成了全疆博物館首家數字化展廳,打造了龜茲石窟一比一復原場景、魔法換裝、360度全息文物鑒賞、文物精粹墻、VR眼鏡探古城等智慧化博物館設施,讓公眾和文物“親密接觸”,大大提升了展覽的互動性,讓博物館真正走近尋常百姓身邊。
觀眾收獲觀展新體驗
新技術拉近了博物館與觀眾之間的距離,改變著博物館與觀眾的關系。博物館的展品“只能看不能摸”,而新技術的出現讓文物變得更“接地氣”,也逐漸消除了觀眾與文物之間的距離感。博物館通過數字技術和虛擬技術制造很多虛擬的空間或物體,讓觀眾能夠近距離與展品接觸,并進行沉浸式體驗。
游客來到哈密市博物館烽燧場景前,通過電子屏幕啟動烽燧夜間報警模式,烽火臺便逐一呈現出點燃烽火的場景。圖片來源哈密e游
2019年,哈密市博物館對天山哈密翼龍、哈密地貌地形及遺跡分布圖、巖畫、烽燧、漢碑、白楊溝佛寺遺址、《彌勒會見記》等展示區域,通過VR虛擬眼鏡、模擬X射線、4D沉浸式互動體驗等高新科技的應用,通過計算機虛擬現實技術精準地虛擬各種聽覺、視覺、觸覺效果,使觀眾走進博物館之后,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觀眾可以直接與高科技對話、互動,感受高新科技帶來的感染力與震撼力。通過文物、展陳與現代信息技術的結合,用多樣化的展示方式拓展哈密歷史文化資源,突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方便快捷地為社會公眾提供數字化歷史信息資源服務。
在哈密古代文明展廳有“兩名”智能機器人——三寶、蜜寶,可與觀眾進行語言溝通互動,解答觀眾提出的各種問題,通過設定進行館藏文物、相關遺址的介紹。哈密市博物館宣教部主任張麗說,高科技互動體驗設備在博物館的場景應用服務為觀眾提供了更多的新鮮感,特別是吸引和滿足了廣大青少年兒童的參觀體驗。
游客在哈密市博物館文創店內購買恐龍手掌玩具。圖片來源哈密e游
新技術賦能不僅對博物館功能進行了延伸和拓展,極大地提升了觀眾的觀展體驗,也使展覽得到了多元化的展現。
文物保護“數字變革”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文博機構通過引進新技術,打造數字文物庫,開展系統性的“數字變革”,使觀眾更方便地獲取到文博相關數據和圖像,使傳統文化得到更好傳播。
從博物館的角度講,數字文物庫可以更好地管理藏品、了解藏品數量及狀態,使文物藏品得到規范化管理,提高文物管理的工作效率,在文物庫盤點中也能更快速地檢索文物。
2020年3月,和田地區博物館編制了《和田博物館數字化保護實施方案》,方案針對和田博物館可移動珍貴文物開展具有針對性的、涉及多方面的數字化保護,全面提升文物數字化保護利用水平。
和田地區博物館大廳。圖片來源情攝新疆
和田地區文化體育廣播電視和旅游局(和田地區文物局)黨組成員、副局長張化杰說,項目重點對和田地區博物館館藏的絕大多數珍貴文物進行數字化保護,具有代表性的包括東漢“元和元年”錦囊,是于闐列入中國版圖的重要歷史見證物;東漢馬錢、駱駝錢,是東西方文化交流的代表性文物;唐代銅佛像,是和田佛教文化的代表性文物;唐代玉猴,是中國玉石文化的載體。其中值得一提的是彩繪木棺,是和田博物館的鎮館之寶。首批進行數字化保護的珍貴文物共200件。
“特別鑒于館內現有些文物因收藏環境所限,正受到不同程度的損壞,文物數字化保護工作迫在眉睫。”張化杰說。
來源: 昌吉州文旅之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