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xmp id="yyece"><menu id="yyece"></menu>
    <menu id="yyece"><strong id="yyece"></strong></menu>
  • <nav id="yyece"><code id="yyece"></code></nav>
    <nav id="yyece"><code id="yyece"></code></nav>
    <xmp id="yyece"><menu id="yyece"></menu>
    <nav id="yyece"><strong id="yyece"></strong></nav>
  • 專題欄目:ARVRMR虛擬現實

    iPad Pro 2021,承載著蘋果怎樣的AR野心?

    今年蘋果會舉辦3月春季發布會嗎?康總(kang)、Jon Prosser等國內外知名爆料人士均表示,蘋果將在美國當地時間3月23日舉辦春季發布活動,坊間討論已久的AirTags和搭載A14X仿生SoC的2021款iPad Pro都有望正式亮相。

    從目前得到的消息來看,A14X Bionic仿生SoC將帶來極其強大的性能,讓2021款iPad Pro 在性能方面甚至有望與搭載M1芯片的新Mac比肩,絕對堪稱「史上最強」。

    去年,2020款iPad Pro發布的時候,蘋果就宣稱“你的下一臺電腦,何必是電腦”,今年又將如何定義呢?除了性能更為強大之外,2021款iPad Pro還有哪些值得關注的?

    新iPad Pro:除了A14X 仿生,還有啥?

    除了搭載比肩桌面版M1芯片的A14X仿生SoC之外,2021款iPad Pro還有一項重要突破,其將配備一塊Mini LED顯示屏。

    這是蘋果首次將Mini LED技術引入iPad產品線,能夠帶來比前代產品(2020款iPad Pro配備LCD屏)更好的素質,亮度、對比度、響應速度、模組厚度等均有改進,且壽命更長、功耗更低(約為傳統LCD屏的30%-40%)。

    與2020款iPad Pro一樣,從泄露出來的消息來看,2021款iPad Pro正面延續全面屏+Face ID的方案,只是據說邊框會更窄一些;背面則同樣采用矩形結構攝像模組的方案,其中包括1200萬像素主攝+1000萬像素超廣角鏡頭,以及我們都并不陌生的LiDAR激光雷達掃描儀(LiDAR Scanner)。

    除此之外,還有傳言稱2021款iPad Pro有望配備高通驍龍X55基帶,同時支持mmWave(毫米波)和Sub-6GHz 5G頻段,內置8GB以上內存,最高支持1TB存儲空間。

    倘真如此的話,2021款iPad Pro確實強大到讓很多筆記本電腦都羨慕了。

    LiDAR激光雷達掃描儀背后的技術玄機

    這不是蘋果第一次在它的產品里引入LiDAR激光雷達掃描儀。去年3月,2020款iPad Pro首度引入LiDAR激光雷達掃描儀,后續又裝配到iPhone 12 Pro和iPhone 12 Pro Max上面。

    說起「激光雷達」,對于關注地圖測繪或自動駕駛領域的朋友來說應該并不陌生,它能以接近真實的方式構建周圍的三維地圖,從而使汽車「看見」其它汽車、樹木、道路,以保障安全。

    目前,市面上的「激光雷達」大多是基于ToF(Time of Flight,飛行時間)技術,即通過測量光從發射、到達物體表面再反射回來的總時間,結合已知的「光速」,計算即可得到被測物的距離。與結構光依靠視差關系和空間三角計算的原理不同,ToF測距依靠的是時間維度的測量,因此在器件結構上ToF模組可以設計的非常緊湊。

    ▲iToF與dToF的測量法示意圖

    ToF現有的技術路線中又包括iToF(indirect ToF)和 dToF(direct ToF)兩種方案。

    iToF方案并不直接測量飛行時間,通常做法是把發射的光波調制成一定頻率的周期性信號,通過測量發射信號和該信號經過被測物反射回來到達接收端時的相位差,間接計算出光的飛行時間。

    iTOF的優點是原理、集成較簡單,技術較成熟;缺點是精度偏低,隨距離下降嚴重,功耗大,易受干擾。目前,華為、OPPO、vivo等廠商普遍采用此方案。

    dToF方案則通過計算光子飛行的兩段時間差來計算距離。相對iToF來,dToF的發射端通常使用納秒甚至皮秒級的短脈沖激光,此外dToF需要探測器在光子到達時刻立刻做出反應,因此接收端通常選擇SPAD(單光子雪崩二極管)或者APD(雪崩光電二極管)這類適合進行事件記錄的傳感器。

    dTOF的優點是測量精準、響應快速、低功耗以及多物體同步檢測準確。缺點是工藝較復雜,集成難度高。

    蘋果的LiDAR激光雷達掃描儀所采用的即是dTOF方案,它主要由兩部分組成:發射端和接收端。其中,垂直腔面發射激光器(VCSEL)作為發射端,向物體發射一束紅外光,經反射被 CMOS 圖像傳感器接收,光束經歷的這一段時間就是所謂的“飛行時間(TOF)”。

    對于AR體驗來說,LiDAR激光雷達掃描儀的加入可謂是至關重要。具體來說,LiDAR激光雷達掃描儀通過測量周圍環境深度信息,可以將3D模型精準附著于地面、墻面或者桌面等任何平面上,并分析整個攝像頭視野內的空間位置關系來動態調節模型的光照和陰影,從而讓體驗更加真實,再也不會尷尬的“穿模”了。

    蘋果的AR野心和布局之路

    過去的幾年,蘋果毫不掩飾對于AR的濃厚興趣和野心,先后推出ARKit、RealityKit等開發平臺,Reality Composer、Reality Converter等創新工具,以及配備LiDAR激光雷達掃描儀的iPad Pro、iPhone 12等硬件,大舉進軍。

    不僅如此,蘋果還相繼收購了包括Metaio、Flyby Media、SMI、Vrvana、Akonia Holographics等在內的大量相關技術公司。

    今年1月,蘋果官方又宣布硬件總負責人、硬件工程高級副總裁丹·里奇奧(Dan Riccio)將過渡到一個聚焦「新項目」的新角色。彭博社的Mark Gurman聲稱,里奇奧的重點領域將是AR/VR設備,這個團隊目前已經聚集了超過1000名工程師。

    里奇奧何許人也?在超過20年的蘋果職業生涯中,里奇奧幾乎領導設計、開發、策劃了所有蘋果硬件產品:從第一代iMac、iPad到最近的5G版iPhone、M1芯片版Mac、AirPods Max。

    蘋果對于AR有多重視,由此可見一斑。

    即便如此,蘋果仍不急于推出AR眼鏡。按照彭博社和The Information的說法,蘋果將在2022年推出一款MR(VR)頭顯,至于AR眼鏡,大概率仍需數年等待——「蘋果爆料一哥」郭明錤在其最新預測中指出,蘋果AR眼鏡要到2025年才會發布。

    當然,道理也不難理解:對于蘋果來說,在面向大眾市場的「秘密武器」——AR眼鏡產品成熟之前(換句話說,消費級AR眼鏡確實還有一段距離),搭載LiDAR激光雷達掃描儀的「傳統武器」——iPad和iPhone完全可以扮演好過渡角色。

    不難預見,在這個長約4-5年的過渡過程中,蘋果既給自己留足了硬件研發時間,確保產品能復刻當年iPhone的成功「再再一次,改變一切」,又能持續通過App Store對開發者的影響力,不斷積累優質內容,讓直接競爭對手們望塵莫及。

    兵法有云:兵馬未動糧草先行,蘋果對此顯然是深有理解的。

    自2017 年在 WWDC 上正式發布 ARKit 之后,蘋果就已搭建起全球最大的 AR 平臺,并將 AR 技術廣泛應用于數以億計的iPhone和iPad等移動設備上。根據七麥研究院發布的「2019 年 AR 產品數據報告」,2017年App Store中 AR相關產品的數量達4506款,2018年進一步增至4913款。

    當然,在蘋果毫不掩飾自己野心的同時,它的競爭對手們——Snapchat、Facebook、谷歌、微軟、索尼、三星等也都沒閑著。根據「牛市女皇」凱瑟琳·伍德(Catherine Wood)在「Big Ideas 2021」趨勢報告中的預測,到2030年,AR市場規模將從如今的不足10億美元飆升至1300億美元。

    這,顯然是一個值得巨頭們在未來10年爭奪的萬億級大市場。

    來源:93913虛擬現實

    發表評論

    相關文章

    在线观看免费视频